本报记者 张梅
7月1日,在500公里的高空,我国首颗针对秦岭全域防治和保护的卫星——“西电一号”正在进行高空间光谱分辨率常态化监测。
“‘西电一号’卫星能够完全自主可控地服务于秦岭监测任务,结合后续规划的卫星组网,可实现秦岭‘数据看得全、信息传得快、结果处理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ISN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曲家慧表示。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推动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还有很多像“西电一号”卫星这样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探索,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体系,形成了电子信息行业特色鲜明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以年均20%的比例增长;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144人,师生双创人数达3500余人,支撑了300余家在陕信息企业科技能力全面提升,孵化了100余家科技型企业。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把提升专利质量、促进专利转化运用作为着力点,围绕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
聚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强化专利布局,试点开展重大项目专利导航工作。“我们将知识产权管理体现在项目的选题、立项、实施、结题、成果转移转化等各个环节,以牵头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试点,围绕项目的技术方向、市场竞争、专利风险等提供技术研发路线以及优化建议,制定更加完善的专利布局策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管理处处长沈满介绍。截至目前,该校已发布“6G全场景按需服务关键技术”等13个项目的专利导航报告,并被陕西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陕西省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同时,该校试点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搭建专用系统,对拟申请专利的可专利性、技术竞争、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申请,提高申请质量。
2022年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部分科技成果以“0元每件”的价格,向学生开放许可使用2年,以“1元每件”的价格向教职工开放许可使用2年。
这是该校创新许可模式,“先使用后付费”的试水。“中小微企业在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时,往往面临现金流短缺、违约风险较大等问题。‘先使用后付费’可以尽可能让具备转化条件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沈满介绍,学校同时探索将部分科技成果免费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被许可方采取“延期支付”等方式支付许可费,或在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或提供服务产生收入之后支付。截至目前,该校已将138件专利免费许可给省内中小微企业使用,并与中小微企业签订37项开放许可合同,涉及92件专利。
为了提高知识产权走向市场的成功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存量专利进行盘点、评估、筛选,形成了4套分级分类的知识产权清单,对市场成熟度高的直接进行转化,明确需求的进行二次加工并构建专利池等。
为有效解决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该校探索建立成果转化项目遴选模型,对全体科研教师进行一对一调研,梳理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整理形成科技成果数据库、技术能力册、领域白皮书及高新科技成果汇编等。“目前的数据库中,可转化的科技成果有200余项,提高了校企合作对接的精准度。”沈满介绍。
在转化方式方面,该校试点实施“权益让渡”,鼓励科研团队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基础上,将科技成果的留存部分所有权通过“赋权+现金”方式让渡给成果完成人,由成果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据了解,该校已将通信领域6件专利作价1007.94万元入股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现金方式提取20%的收益,把留存的成果所有权让渡给成果完成人,即学校不持股,由团队完全持股。
6月13日,“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以演代评”项目系列路演活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场上,智能助行车、无线方向盘、奶山羊智慧养殖等5个项目进行路演展示,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和相关企业到场关注。
搭建路演平台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提升知识产权管理水平、让资源充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举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月度专场”的形式,打造了“荣耀九秩—秦创新章”路演品牌,有100余个项目、团队参加路演,50余个项目成立了法人实体,37个项目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公司、落地转化。
“我们将持续深化‘三项改革’,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用好、用活‘十条措施’,进一步理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断跨越专利转化的‘鸿沟’,推动更多科创项目、科创企业、科创产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沈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