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余香再芬芳,巧手“修复”旧时光 ——陕西省古籍修复中心匠心再现古籍芳华

故纸余香再芬芳,巧手“修复”旧时光 ——陕西省古籍修复中心匠心再现古籍芳华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16 19:5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古籍大概是在十多年前我还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为给我们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他借来了一部古籍。当时就放在讲台上,我们虽然是远远地看着,但当时都特别惊喜!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实物。”7月15日,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师王小芳谈到与古籍“相识”的经历时感慨道。

“修复古籍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通过古籍学到知识,获取精神汲养,然后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王小芳说。

古籍,是文脉的载体,蕴藏着国人的精神密码。“纸寿千年,绢寿八百”,历经或和平或动荡的时光,在时间的考验下,很难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这就需要古籍修复师去修补那些残损。

6月7日,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协办的“第十三期全国古籍修复技术与工作管理研修班”圆满结束。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被光阴侵蚀的古籍,需要一代代古籍修复师的妙手续命。

妙手回春 赓续文脉

补书页、书页去污......古籍修复需要精湛的技艺与极致的耐心。在陕西省图书馆,有一群专心修复古籍的“手艺人”,她们日复一日地打浆、拆书、修补……给古籍“治病”“续命”。

“我被(古籍)书里面文字的书写、内容的版面深深震撼到了,没想到我们国家的书能做得这么好!”陕西省古籍修复师魏瑜表示,当一本古籍书拿到她手里的时候,她从心底感到这是属于国家的一个鲜明文化的传承。当翻开一部部古籍的时候,她深刻地感受到了国家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这是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要求古籍修复师所具备的本领,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古籍修复师。古籍修复师,是一个需要消耗大量时间精力的职业,古籍在修复前需要先拍照存档,随后根据古籍原纸张的材质、帘纹、薄厚等特性选配适宜的修复用纸,主要采用传统造纸工艺生产的手工纸张为基础,粘合剂则采用纯小麦淀粉手工熬制的浆糊为主。“修复工作有几十道工序,一步不到位,后面就会出问题。”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薛继民说。

古籍修复师也是“古籍医生”,糨糊、喷壶、镊子、毛笔、小锤头等是修复师们最常用的“问诊工具”,修复古籍是个慢活儿,最重要的是要心静,而且,极为考验修复师的能力、体力和耐性。

“入门简单,做好却难。”即便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古籍修复工作,但当一页破损的古籍残片拿到手时,陕西古籍修复组组长吴菲菲也不敢有丝毫马虎。每一道流程都很重要,每一个步骤都马虎不得。把尘封了漫漫岁月的古籍,一本本修缮完备,让历史重现于世人眼前,是古籍修复师们肩上的责任。

2005年,陕西省图书馆正式复建古籍修复组;2008年,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挂牌成立;20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批准在陕西省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陕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完成馆藏百余部古籍善本的修复任务。

陕西省的五位古籍修复师吴菲菲、魏瑜、陈茜、王小芳、陈彦婷,她们每天都会与板刷、鬃刷、排笔、铅砣、铁锥、敲槌、镊子,剪刀等传统工具为伴,用灵巧的双手,使出绣花的功夫,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拍照、存档、拆揭、编码、配纸、补破、压平、修剪……工序,凭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一部部历经沧桑的缺损古籍,在“女医生”们的精心呵护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修复还原,让古籍“复活”,赓续中华文脉。

心怀敬畏 修复残痕

在浩瀚的古籍修复领域,每一本古籍的重生都是对历史的回望与致敬。而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古籍修复师也会遇到诸多挑战,在众多修复经历中,最令吴菲菲印象深刻的是参与《古今图书集成》的修复任务。

吴菲菲告诉记者,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图书史、类书史、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被誉为古代的“中国百科全书”。该书在清康熙年间由陈梦雷主持编撰;后于清雍正初年,经蒋廷锡校订刷印成书;后世虽有多种版本传世,但清雍正六年(1728)铜活字版本以其特殊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5年,随着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陕西传习所的建立,《古今图书集成》迎来了一次整体性的科学化修复保护。

清雍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共分5020册,陕西省图书馆藏有其中的4652册。作为镇馆之宝之一,由于《古今图书集成》数量多,工作量极大,且涵盖了各种破损类型,从常见的撕裂、污渍到更为复杂的虫蛀、霉变,无一不考验着修复师的技术与耐心。而且,这套书跨越时间长,修复过程中需要不断查阅历史资料,了解不同时期的纸张特性与修复方法。这对于修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全国各地的古籍修复师都参与过这套书的修复,这是我遇到过的最难的一次修复。”吴菲菲说。

古籍修复的特点在于“慢”和“细”,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师需要重视每一个细枝末节,常常要精确到一分一毫。修补一本古书,大致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建立修复档案、制定修复方案、拆页、编号、配纸、调浆、修复、平整、折页、修剪、整理、压平、装订。从建立修复档案到最终装订成书,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修复师的心血与智慧。

“在修复古籍时,最大的感悟就是要对得起每一本书。”魏瑜表示,对于古籍每一页的修复都要从多个方面把控,书页压平的喷水用量、纸张的收缩率等细微之处都需要修复师反复琢磨,来回调整修复方案,以确保古籍在修复过程中得到最妥善的对待。

历时五年,《古今图书集成》抢救性修复保护阶段任务最终于2020年完成。修复任务圆满完成之后,被修复还原的古籍一册册整齐陈列在书架上时,古籍修复师的使命与职责便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

“修完一册古籍以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每一册古籍都仿佛以‘性命’相托,我们的工作能让古籍更好地保存和延续下去,心里会觉得非常自豪,同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实现。”吴菲菲感慨道。

穿越时间 传承文明

岁月流转,穿越时间的不只是历史古籍,还有古籍修复的技术与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古籍修复师使用的工具和注意的要点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时至今日,古籍修复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门科学。从一个镊子、一把排刷、一只喷壶,到PH测试仪、脱酸机、纸张拉力仪,科技创新为传承千年的修复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谈及古籍修复的时代变化,吴菲菲说:“与传统的古籍修复相比,现在的修复过程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之前对于修复选纸,我们只提出了颜色相近、厚薄相同、略薄一点的原则,但是现在我们引入了更多科技手段,臂如纸张纤维的检测的手段、对于纸张本身白度的选择手段,通过这些手段,修复时就可以选择跟古籍本身材质完全一样,甚至纤维配比都一样的纸张,这样修复出来的古籍呈现效果会更好。同时,古籍修复档案的制定也更加规范,我们参考了文物的修复标准,使得现在的档案更加具有系统性。”经过修复技术的变革与发展古籍修复的质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如今,在倡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古籍修复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意义。它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古籍修复师们以手传心,以心传文,让一部部古老的书籍重获新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历史得以延续,让文明得以传承。

“古籍修复对我们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修复和保护,使这些珍贵的古籍寿命得以延长,为后人对历史的学习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同时,古籍是一个民族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根源和依据,修复后的古籍也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陈茜说。

古籍修复是在历史磨练中形成的独特技艺,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璀璨文明的土地上,一代代古籍修复师们以妙手匠心,不仅修复了历史的残痕,更赋予了古籍新的生命。他们不仅是在修复纸张与墨香,更是在传承与弘扬着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视频拍摄:吴欣怡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冯茜 张佳怡)

【责任编辑:于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