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一种文化载体,没有地名,很多历史文化也难以传承下来!”李颂文感叹道。
地名,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弘扬地名文化,7月25日,西安地名协会和西安市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举办西安地名文化交流沙龙,西安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副处长朱昱,西安市委党校副教授李颂华,西安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王智进行了探讨交流。
传历史文脉 承悠远记忆
望山见水记乡愁,一地之名情悠悠。
“地名作为一种蕴含丰富价值的资源,融入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思想观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地名作为载体,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李颂华说。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地名属于专有名词,每个地名都有对应的读音,文字书写形式和含义。地名中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沉积者生产生活的印记,记录着自然地理的特征和人文风貌。河
“远赴人间惊鸿晏,一睹长安盛世颜。”古之长安,今之西安。“长安,是长治久安的意思,包含着吉祥、安康、永远适宜于居住,而且有国之中心的寓意。过去西安就叫长安,一直从汉代叫到明朝初年。后来朱元璋把长安改为西安。传说历史上,楚汉争霸之后,刘邦要在关中渭水南岸建都。当时岸边有个村庄,刘邦的属下问老乡:这个村子叫什么,老乡说叫长安。听到这个名字,刘邦大喜过望,就将新都命名为长安。从此,长安随着汉唐文明享誉世界,至今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荣耀的一个象征。刘邦死后,其陵墓叫长陵,他的儿子的墓叫安陵,合在一起叫长安。”李颂华介绍。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一块“活化石”,在千百年延续和传承中,地名被赋予更多含义,成为中华文明独特载体,蕴藏着一种乡愁、一段记忆、一份情缘。
探寻地名故事 解读传奇渊源
王智说:“谈到陕西,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众多历史地名虽人人皆知,但论起其背后的故事,却鲜有能道出所以然。
王智是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自从28年前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起,便一直跋涉在非遗保护抢救的第一线,十余年走过的村庄有2000多个,调查的艺人有3000人左右,为非遗博物馆攒了2万余件藏品,抢救资料300万,在电视广播,在大中小学幼儿园举办讲座400多场,积累的口述历史资料不计其数。
“十三朝古都长安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在古老的地名里,地名背后有故事,有文化,比如罗什村这个地名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草堂寺、秦渡镇,追溯到武威鸠摩罗什寺,追溯到敦煌白马塔,追溯到新疆库车古龟兹国苏巴什佛寺,它见证过曲子的西传,唢呐和龟兹乐舞的东传。地名文化,可以连接丝路,促进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王智说。
龟兹故城
王智介绍,西安鄠邑区罗什村历史上也叫罗什堡,罗什乡,罗什里,罗什操,操,是清代的赋税征收管理区域的叫法。罗什村现有2800多人,大约有600户人家。位于鄠邑区钟楼南四公里,村子东有涝河,西有皂峪河。村子有两条南北路,东西街道有14条,中心街道有南8街,北六街。村子里有座鸠摩罗什寺,寺庙里还有唐代柱础石。
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罗什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后至龟兹,生罗什。罗什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到罽宾、沙勒,遇到莎车国大乘名僧,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地也有传闻。
传说1600年前鸠摩罗什去草堂寺讲经路过此地小憩而后得名,还有说鸠摩罗什带来净土树,种植于此形成寺院得名,更有一种神密说法该村是因为鸠摩罗什后代居住于此得名。
据介绍,在陕西小吃中有个著名的秦镇米面皮,秦镇以前叫秦渡镇,渡口横跨沣河,南依终南山,自古是水旱码头,商贸繁华,秦渡镇溯源是因为1600年前,后秦皇帝为了方便鸠摩罗什往返草堂寺译经而设,而当时追随他译经有3000弟子,听他讲经的人号称5000沙门,其弟子最著名的还有四杰、八俊、十哲。唐太宗的《赞鸠摩罗什诗》碑都有:十万流沙、三千弟子、文含金玉、舌似芝兰等词语。可想而知,这里的渡口不是普通的小渡口,而是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华盖相接的大渡口。
因为仰慕鸠摩罗什,前秦皇帝氐族人苻坚不惜万里远征发动一场对龟兹国的战争,派大将吕光率领7万人马征服龟兹国和西域30余国后,俘虏他,请他东归传经。后秦皇帝依然仰慕他,从敦煌把他迎接回来,在长安西南建国家译场草堂寺,供他译经讲经。
展地名长卷 增文化自信
翻开由地名编纂而成的“文化之书”,无论哪一页都闪耀着绵延五千多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成为人们的精神归途。
王智的精彩分享揭示了“罗什村”背后的故事、情感与文化意义,带领观众领略地名的历史沧桑。
地名文化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地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文化无优劣,文化因交流而生动。文化是大海,由不同的河流汇集而来。我们屹立于世界之林,要复兴中华民族,就要有广阔的文化胸怀,吸纳各族的文化胸怀,强健文化体魄。”朱昱说。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袁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