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苏丹将要面临的困难,我毫不畏惧,因为祖国是我强大的后盾!我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将心中大爱奉献给苏丹人民!”2014年9月26日,第31批援苏丹中国医疗队队员、咸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刘强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陕西作为全国首个医疗援助苏丹的省份,于1971年4月派出第一批医疗队;在我国与马拉维建交后,陕西又作为全国首个援助马拉维的省份,于2008年6月派出第一批医疗队。陕西是较早承担国家援外医疗任务的省份之一,53年来,陕西省共向苏丹及马拉维派遣医疗队48批1298人次,向瓦努阿图派遣援外医疗队6批45人次,开展苏丹“光明行”和马拉维“妇幼健康工程”等短期援助项目,以及苏丹和马拉维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截至2024年7月底,陕西援外医疗队在苏丹、马拉维累计诊治门诊患者847.06万人次,救治住院患者45.94万人次,实施手术25.34万例。
半个多世纪以来,陕西医疗队跨越千里,克服重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非洲人民送去生命的希望与温暖。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他们的身影,成为中非友谊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跨越千里 远赴他乡为众生
2013年8月,咸阳市中心医院的刘强作为中国第31批援苏丹医疗队中的一员,踏上了前往苏丹的征途。初到苏丹首都喀土穆,眼前的景象超乎他的想象。高楼稀少,到处是矮小简陋的房屋;街道上,老旧的出租车和驴拉车并存,显得格外萧条。更令人难以适应的是炎热的天气和频繁的停电,这些都给医疗队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困难,刘强从未退缩。“中国在苏丹的援助工作已历经半个世纪,五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援外医疗队员坚守岗位。甚至在五十年之前,许多前辈们的生活条件比我更为艰苦,他们能够坚持,我又有何理由不能坚持呢。”刘强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更加坚定了要在这里发光发热的决心。他和队员们一起,努力调整心态,积极适应环境,迅速投入到紧张且艰巨的医疗工作中去。
对于缺医少药的困境,刘强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通过手法复位、钢丝固定等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成功治疗了多例骨折患者。
在苏丹工作期间,刘强先后在恩图曼医院、达马津友谊医院和阿布欧舍中苏友谊医院等中国援建的医院工作。由于当地医疗设施不完善,为了确保手术尽量在无菌环境下开展,手术室内不能开风扇,刘强时常顶着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做手术。在完成一台手术之后,脱下手术衣的那一刻,刘强才能感受到些许凉爽,原来,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服。
“我们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条件受限或诸多不便,就放弃我们的工作,毕竟病人始终需要得到救治。”由于苏丹的交通不便,刘强时常会因许多辗转而来的病人而临时安排手术,忙起来的时候,不仅顾不上吃饭,做完手术后的刘强甚至会因长时间的劳累,只能手扶着腰一跛一跛地走回宿舍。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刘强却没有退缩。在他看来,每位患者对其生命的托付都令他感到责任重大,唯有尽快为他们解除病痛,使患者早日归家,才是对这份信任的最佳回应。
有一次,刘强正在进行一台手术的收尾工作,突然接到急诊科紧急求救。他迅速处理完手头的工作,未及换下手术衣便直奔急诊科。抵达后,刘强发现患者的下肢皮肤大面积缺损,且伴随足踝粉碎性骨折,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医疗资源有限的挑战,刘强冷静应对。他首先指挥团队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补液输血以维持生命体征。随后,他详细审视了患者的X光片,发现足部有多达五处骨折,但手术设备仅有两根钢针可用。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刘强创造性地利用这两根钢针,将它们精心剪裁成多段,成功固定了五处骨折。同时,他还借助外固定架稳定了小腿骨折,并妥善处理了皮肤伤口。
手术完成后,患者的肢体得以保全,这一结果让在场的医疗团队成员和苏丹民众都感到惊喜和欣慰。当刘强推着患者走出手术室时,门外聚集的苏丹百姓欢呼雀跃,表达了对中国医生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那一刻,刘强也被眼前的场景深深触动,作为医者,他享受到了成功治疗患者的喜悦。
“我们每一个援外队员都尽自己所能,利用所有可行的资源和条件,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在医疗和疾病治疗方面的需求。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一切太有意义了。”刘强说。
刘强在他的援非日记中写道,在他所处的远离城市的农村医院中,每天都有许多门诊患者前来就诊,靠的就是老百姓的口口相传和好评,而努力治好每一名患者是医疗队延续这种信任的血脉,是中国医疗队、中国医生良好的形象深深植根在苏丹百姓心里的根基。
两年的援苏丹经历让刘强深刻体会到了中非友谊的深厚和珍贵。他亲身见证了中国医疗队在苏丹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也感受到了当地百姓对中国医生的尊敬与感激。在他看来,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职业生涯的历练和成长,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如今,刘强已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他与苏丹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却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他表示,“我依旧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次踏上苏丹这片热土,尽己所能为当地人民贡献更多力量,履行一位医生应尽的职责。”
不辱使命 医者仁爱谱赞歌
2018年10月,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郭永作为队长,带领第34批援非医疗队踏上了前往苏丹的征程。初抵苏丹,干燥炎热、紫外线强,气候环境的恶劣让队员们备受煎熬。语言交流的障碍,如同横亘在医疗工作前的巨石。而当地医疗条件的欠缺,更是给医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郭永并未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作为队长,她挺身而出,对医疗队进行了整体的统筹协调。“作为队长,平平安安地把队员带出去,再平平安安地带回来,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是郭永的心声,也是她一直坚守的信念。
为了保障医疗队人身财产安全,她制定了点名制和夜查房制;为了防止传染性疾病,她带领大家清污水、灭蚊虫……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队员们在苏丹期间无一人感染疟疾及其他传染病,这是令她最为骄傲的事。
郭永不仅关注队员们的生活和安全,更注重医疗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苏丹地处撒哈拉沙漠边缘,干燥炎热,白内障及眼表疾病高发。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医疗队在当地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工程”,为当地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期间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尽可能多的当地民众受益,手术团队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工作。
在阿布欧舍医院,病员量极大,眼科医生上午诊疗大量门诊病人,中午12点才能进手术室,持续工作到深夜,最多的一天完成20台手术。该项工程共为苏丹15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无偿提供手术治疗,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在援外的一年间,郭永带领的第34批援非医疗队累计接诊患者56606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210人次,完成手术4795台次。
作为第一位援苏丹医疗队专职女队长,当被问及为什么会主动申请前往苏丹时,郭永表示,希望通过亲身参与援外工作,从实践中汲取更多经验,在将来动员更多同事投身援外工作时,能够以亲身经历作为最有力的动员词。
郭永和她的队员们,以勇敢、担当、仁爱,在苏丹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使命,用奉献书写了大爱的篇章。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所有的“白衣天使”们,为世界的健康与和平,不断前行、不懈努力。
坚守信念 医者仁术暖人间
“5次共8年多的医疗援外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的职业生涯近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苏丹度过的。当地淳朴的民风、老百姓对中国医生的认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美好回忆。”西安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于永亮感叹道。
2007年,于永亮初到苏丹时,位于首都喀土穆阿布什医疗点已经积累了很多患者急待就医。刚下飞机,未做整顿,他就匆忙赶往140公里外的医院。第一天就做了14台“痔疮”手术,这手术量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工作的深入,于永亮发现,病人都病得很“重”,各种大的“瘤子”,在国内很少见,在这里却很常见。在第三次援苏丹的时候,于永亮遇到了一位巨大“甲状腺肿”患者,因为技术精湛和价格低廉,所以这位患者选择驱车奔波三日由达尔富尔地区到达阿布什医院。
甲状腺的血运丰富,且下面紧挨着就是气管,若有不慎,会引起大出血或气栓形成,或是气管塌陷引起窒息。手术之危险,救治环境之简陋,于永亮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与当地医生商量并仔细研究后,制定了严格的手术方案。术后,这位患者恢复很好,很快可以正常吃饭、说话。于永亮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除了救治患者外,于永亮还积极参加中国医疗队组织的教学培训活动。他主讲的“甲状腺手术操作注意事项”和“腹腔镜手术操作技巧”等专题讲座深受当地医务人员欢迎。除此之外,于永亮还对当地医学生进行培训、临床授课,受到当地医生的一致好评。
在于永亮的家庭里,援外是一种传承,他的爱人以及爱人的姑父都曾是援非医疗队的成员。2003年,于永亮的爱人前往苏丹,回来后向于永亮讲了苏丹当地的医疗情况,他便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去“实地考察”一番。“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援非的意义所在。”在看到被救助的患者投来信任、感激的目光,听到那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于永亮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在一次又一次的援非行动中自愿报名,一家4个人累计11次援助苏丹20年。
“只图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份工作。”这是于永亮始终坚守的信念。在长达8年多的援外时间里,于永亮在苏丹历经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同时也收获了不胜枚举的感动和成长。他的无私奉献和不懈付出,不单为苏丹的医疗事业注入了希望的曙光,更为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救死扶伤 医者仁心无疆界
2021年1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马拉维肆虐,全国的健康安全遭遇了严峻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钟红平作为第9批中国援马拉维医疗队的队长,带领团队一起,奔赴马拉维,开始了他们的援助之旅。
“作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使命。我们受祖国派遣去往马拉维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应该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的病人提供帮助,传递情谊。”身为儿科专家,钟红平深知此行责任重大,不仅要为当地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还要在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下,保护自己和队员的安全。
在马拉维工作期间,钟红平不仅要面对医疗工作的压力和挑战,还要时刻警惕各类传染病的威胁。他深知医疗暴露的风险,但每次遇到危重病人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钟红平深知自己代表的不仅限于个人,而是代表着中国医生,代表着中国的形象。
2022年7月,钟红平在马拉维当地医院新生儿病房接诊了一名出生后重度窒息的新生儿,钟红平承担抢救工作。眼看新生儿情况危急,钟红平立刻实施了胸部按压,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在施救过程中,新生儿的血液从防护服与手套的连接处溅到了他的皮肤上。
“我当时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但是也不敢停下来。抢救时间分秒必争,如果停下来这个孩子可能就救不回来了。”钟红平说。经过近半小时的抢救,钟红平终于将这名新生儿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除了紧张的医疗工作,钟红平还投身于中非医疗合作与交流的建设工作中。他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为非洲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此外,医疗队还时刻关注当地民众的健康需求。2022年10月,面对疟疾、新冠疫情感染的风险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钟红平带领全体医疗队员在马拉维利隆圭的一个村庄为当地村民义诊。义诊期间,医疗队共诊治300多名患者,接受咨询400余次,并为当地村民捐赠了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
“在援非工作中,我们奉献的爱心,就是身为医生的职责,不考虑其他,只因生命本身值得救治。”钟红平说。
在援非的道路上,陕西医疗队在异国他乡,克服了种种困难,始终坚守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他们坚守岗位,以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赢得了当地群众和同仁的尊敬和赞扬。在这场跨越国界的援助旅程中,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搭建起了中非友谊的桥梁,传递着无限的温暖与力量。
供图:受访单位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冯茜 潘闽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