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安·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多语种翻译研修班开班仪式举行

“行走西安·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多语种翻译研修班开班仪式举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9-25 10:4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21日,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携手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行走西安·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多语种翻译研修班在陕西博物馆秦汉馆隆重启幕。

此次研修班选拔了来自德国、俄罗斯、波兰、埃及等16个国家的26名外籍翻译人才,旨在通过西安丰富的文化与科技资源,用创新的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海外中文翻译人才,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

西安外国语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景楠在开班仪式上指出,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使得语言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重要桥梁,而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则是这一桥梁的核心支撑力量。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全球对中文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讲好中国故事、帮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离不开具备深厚语言功底和跨文化理解力的翻译人才。本次研修班不仅为学员提供了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化的宝贵机会,也为促进中外文化互鉴搭建了桥梁。作为一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都,西安既保留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充满着现代化发展的蓬勃活力,是国际青年学者探索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理想之地。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汉学研究处处长张科在讲话中强调,语言是文明交流的桥梁,高水平的翻译人才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备国际视野和精湛翻译技能的人才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

本次研修班通过多语种教学和丰富的文化体验,旨在培养精通汉语、通晓中外文化的国际化翻译人才。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想的沟通和文化的融合。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指导,研修班旨在帮助学员们成为翻译行业的佼佼者、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中华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学员代表乐雅慧在发言中表示,此次研修班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深度接触中国文化,她更加感受到作为国际青年翻译人才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期待通过学习,提升自我、开阔眼界,将中国故事更好地传递到世界各地。

在开班仪式圆满落幕之后,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的杨红英教授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文物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的精彩学术讲座。杨红英教授以文物的深远意义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向在座的学员们揭示了文物翻译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她引导学员们深入探讨了文物翻译的理解深度、表达技巧以及语言景观等多个关键要素。讲座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充分展现了学术研讨的深度与广度。

据了解,为期八天的“行走西安·从传统走向现代化”多语种翻译研修班,聚焦《陕西: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和《中国的脱贫之道》两部核心翻译教材,结合实景教学、专题讲座、翻译实践、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全方位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学员们通过深入探访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文化地标,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传承,走进商洛市金米村,亲身见证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到访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一步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进程。

研修班还通过名师讲堂和翻译工作坊汇聚了国内外翻译专家的丰富经验,课程内容涵盖文物翻译、文化背景的历史脉络理解及如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等实用技能。

此次研修班不仅为全球青年翻译人才搭建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更通过语言与文化的交融,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全球青年翻译人才,使他们未来能肩负起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为构建更加紧密的全球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 秦峰|张宇珩 赵紫薇)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