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十三年长河一瞬,十三年光照千秋。杨家岭、枣园、凤凰山……445处红色革命旧址,30座革命主题博物馆,彪炳着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最终扭转中国乾坤的光辉历史。
近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探索构建全域培训格局、全季培训模式、全系培训课程、全科师资队伍、全国党性教育品牌的“五全”教育培训体系,把延安建成全国党性教育高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盘活用好资源 构建全域培训
红色资源是党性教育的源头活水。围绕“传承精神、资政育人“宗旨,按照“全域大培训、开放式办学、联动式发展”思路,坚持市级统筹、县级管理、突出特色原则,深入挖掘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和教育功能,构建以延安城区为中心、县区多点分布、辐射周边地区的党性教育“红色矩阵”。
同时,延安市依托陕西延安干部学院,探索“课堂+基地”模式,完善“1+X”管理制度,形成学院抓总、各分院承办培训的办学格局。充分发挥延安“大学校”作用,以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为脉络,把红色资源贯通点线、串珠成链、活化利用,打造长征落脚、全面抗战、转战陕北、西北岁月等8个主题精品教学线路,高标准建成75个现场教学点,让革命旧址成为生动课堂。
此外,持续开展“延安精神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心读好延安革命旧址“这本书”,争做延安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优化培训方式 探索全季培训模式
延安市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方式,针对旺季资源挤兑、淡季资源闲置状况,研发符合季节特点的教学课程、培训线路,开展国企、高校和行业协会等错峰培训。紧扣延安时期重大历史事件节点,开展重走长征路、重温为人民服务讲话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上好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五堂”党课,运用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情景教学等“八位一体”教学模式,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
“我们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设网络公开课、直播课,推出延安精神系列云课堂。”延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组建“延安故事会”宣讲团,先后走进广州、哈尔滨、北安等地宣讲50余场、受众10万人次。
坚持需求导向 研发全系培训
“我们把延安精神作为‘永久教材’,成立延安市延安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研究会,开发党的理想信念、党纪党规等4大模块207门课程,推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91门特色课程,打造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菜单式’课程体系。”延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延安时期的党群干群关系》入选中组部好教材目录,发掘延安时期党务委员会做法被中纪委肯定。
突出引育并重 培育师资队伍
延安市坚持“内外并蓄、专兼结合”原则,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建强延安精神、党史党建、党性修养等优势学科师资队伍,加强经济金融、风险防范等专业师资建设,积极推动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基层干部上讲台授课,着力打造一支对党忠诚、专业过硬的专兼职讲师队伍。
同时,建立延安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5所高校合作,吸纳专家学者、研究人员、革命后代等,共建3000余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开放式师资队伍,推动优质资源共享。选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及省市专家教授24人,组建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培训课程、教材及授课内容进行评审把关,切实维护红色教育培训的政治性、严肃性。
深化交流合作 打造党性品牌
“我们围绕延安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建设,加强与赣州、遵义、桂林等党性教育‘八地联盟’合作,采取学员互派、名师互邀、分段联合教学等方式,形成红色教育培训‘连锁’效应。”延安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延安市积极与无锡市合作共建“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打造长三角传播践行延安精神的“桥头堡”。深化延安精神理论研究和学术阐释,通过举办各类研讨会、学术论坛,全面提升延安特色党性教育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国家应急救援部、浙江大学等132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延安设立党性教育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市承接对外干部教育培训班次2.6万个,培训全国各地党员干部120万人次,不断为党员干部凝心铸魂、补钙壮骨、修身塑行。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赵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