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冀峰,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刘波,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何建军,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邱轩洛出席,介绍陕西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
陕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增至72.2%
冀峰表示,近年来,陕西将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责任,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实施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建设西安“双中心”、建好用好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推进“四链”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力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推进科教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陕西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21年的67.86%增长至2024年的72.20%。高质量发展总指数较提升1.3分,为打好黄河流域蓝天、碧水、净土、青山保卫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部署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增强黄河流域产业内生动力。依托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将产业发展作为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充分挖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潜力,增强产业发展动力。“陕西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保持全国第4,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保持全国第一。2023年研发经费投入846.0亿元,同比增长9.9%。”冀峰介绍说,“十四五”以来,陕西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2%和9.7%,西安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3%、居全国主要城市第3、副省级城市第2。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提升黄河流域产业创新驱动能力。截至目前,陕西省共有157家单位参与“三项改革”、单列管理10.3万项职务科技成果、3.1万项科技成果实现转移转化、新成立企业1736家,推介发布项目7530项,累计融资超60亿元。2021—2023年省科学技术奖励中,在水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共有79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20项,其中40余项已在省内推广应用。
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既是重大国家战略,更是陕西的历史使命。“下一步,全省科技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催化新质生产力上再加力,建设好“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以新产业培育和产业深度转型不断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冀峰说。
陕西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67万家
刘波介绍,今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5周年。五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积极培育绿色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新优势,厚植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科技创新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开展“三器”建设(即: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两链融合“促进器”),推动“三项改革”(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截至目前,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13家;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0个,科研人员成立转化企业10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9万家和1.67万家,分别增长37%和33%。陕西省有效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3138家,增长到2023年的1.67万家,年均增幅39.4%。
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支持力度。截至目前,陕西省创新型中小企业3525家,有效期内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2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8家,重点“小巨人”46家。
着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大力推动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累计创建省级能效标杆企业4户、节水标杆企业11户,国家能效“领跑者”2户、水效“领跑者”2户,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451户、绿色工业园区2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2户。2023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7.9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用水量的30%,位列全国第2位;开展高耗能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分级管理,推动重点企业实施节能技改项目46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84万吨。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试点示范引领工程,以点带面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陕西工业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刘波表示,下一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绿色”为出发点,“发展”为落脚点,紧扣高质量这一关键词,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黄河流域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0万亩
何建军介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生态保护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绿色发展,坚持农水结合,紧抓“蓄、引、养、节、防”五个环节,发展旱作节水农业。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黄河流域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20万亩,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344万亩。以“两减四提”为抓手,开展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流域内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2% 以上,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 以上,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 83% 以上。
大力实施苹果“北扩西进”和猕猴桃“东扩南移”战略,成功创建陕西黄土高原苹果和秦岭猕猴桃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形成渭北南部、渭北北部和陕北山地三大苹果产业带、秦岭北麓猕猴桃产业带,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澄城樱桃、大荔冬枣、佳县油枣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3年,黄河流域苹果种植面积923万亩、产量1375万吨,猕猴桃种植面积84万亩、产量13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310亿元和191亿元。
乡村建设方面,黄河流域内列入村庄规划编制计划的行政村共6651个,截至目前,共有2439个完成了村庄规划编制。其中,2024年已编制完成220个。组织开展“清洁乡村、净美家园”村庄清洁行动,黄河流域内累计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339.3万座,普及率达到81.8%,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达到94.26%。实施农村道路畅通、数字乡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黄河流域内建制村全部实现通硬化路,乡镇以上行政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平均供电可靠率达99.9%。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注重优化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黄河流域内打造更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何建军说。
讲好黄河故事 陕西累计梳理县级非遗项目4357项
邱轩洛介绍,近年来,陕西认真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立足陕西黄河流域文化特点和发展实际,多措并举,有力推动陕西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黄河优秀文化遗产、黄河优秀文学艺术、黄河文化传播、关中文化、红色文化、黄土文化等主题,陕西省每年都会组织黄河文化课题研究,形成一大批研究成果,不断推动成果转化运用。”邱轩洛说。
开展黄河流域非遗普查,梳理国家级非遗项目75项,省级非遗项目573项,市级非遗项目1707项,县级非遗项目4357项。举办“黄河记忆”非遗大展,成功创建陕北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陕北民歌、秦腔、腰鼓、陕北秧歌等非遗精彩亮相中国—中亚峰会和第14届中美旅游高层对话。《长恨歌》《驼铃传奇》《延安保育院》入选全国旅游演艺精品名录,《黄河大合唱》等红色演艺全方位提升。牵头组建黄河九省(区)传统戏曲保护联盟、黄河流域图书馆联合发展体,开展黄河文旅推介,唱响“从秦岭到黄河边走边唱”宣传品牌。通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加强黄河文化传播,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
“下一步,我们将延续黄河历史文化根脉,阐释黄河文化内涵魅力,弘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文化故事。”邱轩洛说。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