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铜器之乡” 感受熠熠生辉的中国故事

走进“青铜器之乡” 感受熠熠生辉的中国故事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12 12:5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一座城也是一部历史。宝鸡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等闻名于世。

12月11日,由陕西省妇女联合会主办的“黄河女儿行——探寻中国历史文化之源中的三秦‘她光芒’”主题采访团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一起参观这些古朴厚重沧桑的青铜器。

在我国,青铜文化是华夏文明永恒的礼乐史诗。相传禹铸九鼎,以象征九州。从夏朝开始,鼎就成为传国重器;商周时期,定都或建立王朝又称“定鼎”;西周时期,青铜器更是成为礼器。如今,作为历史文物的青铜器,成为国内许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众多精美的青铜器物中,有一件因其铭文中记录有现今发现最早的“中国”一词而具有特殊的地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国之重器”。它造型浑厚、工艺精美,是1963年在宝鸡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文物——“何尊”,也是目前发现“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它就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何尊”

据了解,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以收藏、研究和展示青铜文化为主的博物馆。馆藏文物47万余件。2010年9月28日建成并免费开放,根据中国博物馆协会新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成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而以何尊为代表的宝鸡青铜文明和青铜文创工艺品,将继续在这片铸造、埋藏它的土地扎根,不仅永久传承着属于中华大地的历史与文明,也会在丝绸之路的东风下,使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熠熠生辉。

“文物保护工作听起来很简单,实际去做却很难。”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竑说,文物修复人员需要每天关注文物有没有变化,是否受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保护文物,延长文物的寿命。2013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文物保护工作进入数字化管理时代,机器可以随时随地监测环境情况,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便利。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竑

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专注和十分细致的工作,女性工作人员正是凭借着她们的耐心和细心,在文物修复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了,刚进来时我们馆只有7位女性,大多数都是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进来的也越来越多。”王竑说道。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女性职工不仅是博物馆的中坚力量,更是展现“她光芒”的杰出代表。从讲解员到藏品保管、保护修复、文物展览等领域,以及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女性职工以她们独有的细腻、智慧和坚韧,为博物馆的各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在这里,女性职工群体以优雅、干练、大方的形象深入人心。她们用专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守护着每一件珍贵的文物。无论是进行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还是进行文物的日常监测和保护,她们都一丝不苟,尽心尽责。

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向采访团介绍:“我们部门共7位员工,6位都是女性。其中4位库管员负责全院48万余件文物的管理保护工作,三位‘90后’还有一个‘00后’,她们不但专业技术过硬,甚至对‘有分量’的藏品搬搬挪挪时,姑娘们也不落人后。”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文物保护管理部副主任崔睿华

此外,在宣传教育方面,女性职工更是博物院的“形象大使”。她们以丰富的知识、优雅的谈吐和亲切的态度,为游客们带来了精彩的讲解和生动的体验。无论是“青铜乐坊欢乐行”还是“周秦历史大讲堂”,她们都能用独特的视角和创意,为游客们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展览活动。

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女性职工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女性的力量与担当。她们是博物馆的骄傲,更是“她力量”的生动体现。在未来的日子里,她们将继续以无畏的勇气和不懈地追求,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龙轶 汪瑢 周玮漪)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