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数字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西安:数字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13 17: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2月5日,第五届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在西安开幕,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代表团以及数据产业协会、企业家代表等700余人参加,近百家企业参展。

围绕“数联丝路 融合创新”主题,本届西部数博会聚焦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数实融合,以“会+展+赛”的形式,通过举办数字经济中外合作(西安)对接活动、产业发展主题交流活动,启动数字文旅创新大赛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国内外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动态与最新成果。

近年来,西安市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赢优势,加速构建“市级统筹、场景开放、应用牵引、引育企业、产业发展”的数字经济发展全新体系,探索形成数字经济发展“西安模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以数据为关键要素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价值日益凸显。

近年来,西安正在努力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为西安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焕发勃勃生机。众所周知,人工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是培育和塑造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柱。

在“ 2024人工智能发展会议暨华为数字中国行西安雁塔新质生产力大会”上,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宣布其算力规模已扩充至500P。这意味着,西部地区的“最强大脑”再次实现升级。

截至目前,西安雁塔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中心已与260余家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算力合作关系,算力使用率高达98%,预计算力需求将超过700P。

作为24小时不间断生产、“人睡机不睡”的“黑灯工厂”,法士特高智新工厂通过应用“数字孪生、黑灯生产、万物互联、智能决策、绿色制造、数据闭环”六大核心技术,构建了虚实融合、数据驱动、要素互联、全域追溯、全流程自动化的智能制造系统,在汽车传动领域树立起智慧工厂建设新标杆,生产效率提高7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14%,人均产值提高5倍多。

在“数实融合”发展进程中,西安“捷报”频传: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西安铂力特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的2个项目入选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法士特成功打造了行业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工厂;陕鼓成为工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30家“数字领航”企业之一。

截至今年10月,西安拥有‌大数据企业4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300余家,各类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2600余家,拥有国家第13个超算中心。

西安市深入推进“数据要素×”行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在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拓网,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新建5G基站1028个,新增政务外网接入点位1841个。

加快数字政府建设 牵引数字经济发展

在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可以看到交警如何利用实战指挥平台数据提示,实现全天候“警情感知、指挥调度、反馈跟进、督导评估”全流程闭环管理。在实战指挥平台上,西安交警通过扁平化调度界面上的 775辆“智慧战车”和“智慧铁骑”,实时调取车载及1000台4G/5G执法记录仪视频画面联动协同、快速处理城市道路上的突发状况。

说起西安公安交警的大数据平台,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指挥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说:“我们构建数据中台一核引领,公安网、互联网、视频专网三网融合,实战指挥平台、货车监管平台、道路安全风险防控平台、交通秩序综合管理平台、融媒体平台五大驱动,应用于N个场景的‘135N’智慧交管赋能体系。通过交管大数据主动感知、AI智能分析,可实现全市可视化精准感知和扁平化高效调度,特别是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或有大活动的情况下,为群众提供更高效的出行保障。”

走进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部数博会展区,人们可以看到西安市智慧交通场景研究的最新成果。工作人员介绍,马路上的智能信号控制系统,能够适时调整交通信号指示灯,从而减少交叉口等待时间,缓解拥堵;智慧停车管理可以帮助驾驶员快速寻找车位。这些都是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交通系统中具体问题的实际应用。

这一数字技术已应用在G70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按计划该高速路将于20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福银高速西安至永寿段将实现全天候多要素状态感知、重点路段安全行车诱导、交通流分车道管控、伴随式信息服务,通行该段的司乘人员可便捷享受出行服务规划、道路导航、事件预警、一键救援、出口预交费等智慧服务。

让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是数字生活场景建设的初衷及目标。互联网医院、智慧停车、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今年7月,西安市公布《2024年第一批信息化项目场景机会清单》,主要包含项目机会37个,场景机会15个,涉及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中社会民生、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医疗卫生、交通运行等15个行业领域,总投资额约3.2亿元。

西安市依托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新机制、新平台、新渠道,统筹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场景需求和项目机会,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促进重点产业发展,以数据赋能、创新驱动和技术变革来助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实融合再加速 经济动能不断增强

从落地西安的《消失的法老》,到自主研发的《汉阳孤军》;从“品牌输出”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到让人瞬间从长安穿越到巴黎的《永恒之美·巴黎圣母院》……当XR产业在古城用充满“科技范”的新展品、新玩法让人应接不暇,以现代技术重新阐释传统文化,将古老的文化瑰宝以全新方式呈现,也让西安的全新活力在科技的辅助下愈加蓬勃。

走进西安奇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刘雨告诉记者,当体验者戴上XR混合现实眼镜,利用AI和XR混合现实技术,现实与虚拟便无缝交融。戴上眼镜后,体验者眼前会实时呈现出大雁塔巨大的3D立体影像。整个场景由三维空间构成,体验者还可目睹大雁塔的四季变换。

9月20日,西安市发布了《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培育打造XR产业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到2026年,引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内容生产企业和终端制造企业,突破和转化一批关键技术,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办好“一节一展一赛”活动,打造一批示范场景,XR产业成为西安市数字经济发展全新增长点。

聚焦服务发展大局,数字经济质效双升。2023年西安市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750.8亿元,占GDP比重9%左右,核心产业“五上”单位1385家。2024年上半年,西安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达527.51亿元,占GDP比重约为9.2%。目前西安市共拥有各类软件及信息服务企业2600余家,营收过亿企业超过60家。

聚焦数实融合再加速,经济动能不断增强。西安市成功获批成为全国制造业新型技改试点城市,累计培育了超过3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600家企业通过了两化融合贯标,其中陕鼓模式得到了工信部的推广。高A级旅游景区的智慧化覆盖率达到了100%;西安微短剧的制作数量约占全国的60%。中欧班列的效能正在加速显现,有2500家企业通过网络交易实现了超过2000亿元的交易额。

西安市先后完成13个市级部门52个系统整合,归集政务数据328万条,支撑42项“一件事”主题服务,汇聚电子证照6640万个,政务服务免提交数据达1680项。继续持续探索开展数商、第三方服务机构及数据要素企业认定,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试点工作,聚力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西部数码头”。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赵紫薇)

 

【责任编辑:黄凌睿】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