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峭壁上的“扫山人”

秦岭峭壁上的“扫山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1-19 13: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月16日8时30分,西康铁路营镇站至柞水站上行K106+178米的“歇气坪”山头上,安康工务段柞水桥隧车间的职工们正在进行紧张的“扫山”作业。这个山势险峻、危石多发的地方,稍有疏漏就可能威胁铁路安全。职工们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脚蹬登山鞋、手握钢制钎,在半山腰艰难攀爬,仔细搜索松动岩石。

“孙敬峰、王玉阳跟我走小路,看看有没有新增危石。刘琳带着骆兴、王鹏飞绕远走检查道,对比危石数据,更新信息、刷新标志。”工长陈建勋一边攀爬,一边大声指挥。今年刚满30岁的他已经是“搜山扫石”的行家,陈建勋指挥现场作业。他带领团队开辟小路,详细记录危石的位置、状态和特征变化,更新档案库。

“就像‘打卡’一样,我们会给每处危石进行编号,建档管理。通过目测、敲击、辨音、探查等手段,有效判断石头状态。发现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不断完善‘危石库’。”跟班干部,柞水桥隧车间主任尹行乐说道。

西康铁路是连接陕西关中与陕南的交通要道,沿线山势高峻、地形复杂。山上孤石、活石、探头危石及剥落体病害较多,给山下通过的列车带来安全隐患。春运期间,列车开行密度加大,为确保旅客安全归家,安康工务段的职工们在作业时更加细致。

“玉阳,这边发现一块危石,把柴刀和油漆拿过来。”经验老到的陈建勋很快在荆棘林中发现一处危石。他灵活穿越,砍出一条小道抵达危石位置。“尺寸1×0.5×0.8米,这块应该是受到根劈作用,从上面这块母岩上脱落下来的,下方未悬空,可纳入‘危石库’进行处理”。说话间,他将这个危石的位置、状态、特征变化等数据记录了下来。

班组“00”后青工孙敬峰对首次上山的经历记忆深刻,第一次上山时,因为内心的恐惧不敢往下看,双腿也不听使唤,如今,经过1年多的锻炼,他在扫山作业时已然面不改色,脚下也如履平地。“这块是这个山上最后一块危石了,我来检查吧!”孙敬峰打开身上的作业包,熟练地掏出尺子对之前标记好的观测点进行测量,看看裂缝与相比上次有没有进一步加深……

经过近5个小时的艰苦作业,职工们完成了6处危石的巡查,处理了一处隐患。虽然秦巴山区气温已降至零下,他们依然汗流浃背。简单吃完馒头和面包后,他们迅速整理装备,准备返回班组。

与此同时,山脚下,满载旅客的C222次“复兴号”动车组安全通过,这群默默守护铁路安全的“扫山”人,用脚步丈量着春运归途的每一寸安全。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师润润 张霖 朱西博 张海珊|图:张霖)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