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大代表、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歆介绍,截止2024年,陕西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0处,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097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91项,省级766项。这些文化遗产涵盖了从古老的史前文化遗址到绚丽多彩的民俗技艺等多类型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陕西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是陕西独特的文化标识与文旅产业发展根基。
胡歆说,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仍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一是资金短缺问题突出。陕西省文化遗产数量庞大,而保护、修缮、研究以及开发利用资金来源有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较少,导致许多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项目难以有效开展。二是专业人才相对不足。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土地开发等人为活动的扩大,文物保护的压力不断扩大,暴露出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三是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创新性不足。一些文化遗产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传统,在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面临挑战。
胡歆说,陕西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传承利用好民间艺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省政府先后制定了《陕西省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意见》《陕西省打造重点文化旅游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胡歆建议,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基础。适度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逐年稳定增长。同时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规范和高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的融资模式,积极利用当前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债券拓宽资金来源。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保护中传承。充分利用陕西省高校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探索高校、职业院校、中小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合作机制,增强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
在传承中创新,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遗址、古建筑、文物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开发文化遗产数字展示平台,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深入挖掘以人类非遗-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创作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故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专业主播或文化名人的传播力,提高公众对茯茶的认知度和兴趣。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将茯茶非遗技艺与陕西省文化遗产相结合,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让消费者直接体验非遗产品的制作过程,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实现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