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检察: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兴平检察: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1-28 12:1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顺着陕西省兴平市子孝村古槐东侧的小路前行,向东南方向的田野望去,有一座大大的土堆,孤零零地矗立着长满了杂草,它就是丁兰墓。近日,兴平检察院干警踏上了“寻访文物古迹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的第一站。

丁兰刻母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为二十四孝之中,唯一一个主人公由不孝转为大孝的典故,教育意义重大深远。兴平市申报“丁兰刻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市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近这座高3米、周长30多米的土堆,就会发现这堆土呈圆锥状,是典型的圆锥墓。子孝村附近是东、西汉时期的墓葬区域,方圆数公里存有大量汉朝陵墓,“丁兰刻母”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自古就有文人雅士和村民在此处凭吊祭祀丁兰,经清朝兴平知县张晟考证,确定这里就是丁兰的墓穴,将该村村名改为子孝村,并书写碑文立碑纪念。人们在这里凭吊祭祀丁兰其实是对中华孝道文化缅怀和继承,是希望子孙后代牢记孝道文化、牢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干警们围绕墓地勘察时,遇到了子孝村主任,原来他听村民说有人在丁兰墓转悠,他就赶过来看看啥情况。村长年纪并不大,也就40多岁的样子,一般知道有生人来丁兰墓,他就会来看看的,得知是检察官们的到来,他说:“真没想到,检察院这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真是谢谢了!这墓就在我村子,小时候常在墓堆上玩耍,如果不经常来看看,让盗墓的把陵墓破坏了就对不起祖先了”。话里行间透露着中华孝道精神的传承。陵墓四周也没有一个盗洞,这也和村子里所有村民的爱墓守墓分不开。

墓地是缅怀祖先,凭吊祭祀之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地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其中之一就是杂草、树丛的生长,不仅根系破坏墓室结构,造成安全隐患,到了秋冬季节空气干燥,枝叶干枯更容易引发野火给周边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险。

检察官们实地勘察后,与村干部现场交流,对保持墓地的干净整洁,初步提出了修整意见。兴平检察院将持续立足本职,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凝聚保护共识,形成保护合力,这也是对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珍视。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陈伦)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