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2025年“同根祭初祖,同心筑梦圆”境外媒体陕西行集中采访活动在渭南市正式拉开帷幕。在接下来的5天行程中,记者们将深入渭南、延安两市,感受陕西在经济社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果,沉浸式体验这片土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与浓厚的血脉深情。
非遗瑰宝:同朝皮影戏与朝邑剪纸的魅力传承
在大荔展览馆,一场同朝皮影戏《沉香救母》的精彩演出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场演出由76岁的陕西省非遗传承人及其家人带来。“皮影戏在我家传了五代人了,我的先祖就是从事这个的。”老人笑着说。老人从小跟随长辈学习这门技艺,作为同朝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他的演唱饱含深情,操作皮影的手法娴熟,将故事中的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
同朝皮影戏是陕西大荔、朝邑一带早期流行的民间小戏剧种,采用“碗碗腔”演唱,至今已有约百年历史,也被称为东路碗碗腔皮影戏、时腔。其表演形式独特,所需设备简单,“席子一卷,亮子一展,油灯一点,就开戏了”。皮影的制作工艺却十分复杂,从选料、制皮,到雕镂、彩绘,再到压平、定缀、合成,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最终呈现出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同朝皮影戏的表演由五人完成,分别负责“前声”“签手”“后槽”“上档”“下档”,从念唱到演奏,分工明确。乐器以碗碗、月琴为主,搭配三弦、板胡及多种打击乐器,通过敲击碗碗来确定音乐的节奏,其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婉转、缠绵,“三不齐板式”更是其他板腔体剧种难以展现的独特形式。
与同朝皮影戏同宗同源的朝邑剪纸,同样魅力非凡,被誉为 “同州三绝”之一。朝邑剪纸的题材大多取自皮影戏,在造型上与皮影造型程式极为相近,但又进行了简化与精进。其线条纤细如发,人物动态连贯自然,形象更加生动。内容多以戏曲故事、“小皮影”式的戏人和神话故事人物为主,精巧细腻、古雅隽永。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通过疏密对比、方圆对比、点线对比等手法,展现出强烈的美学艺术价值;还对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研究价值,是黄河、洛河、渭河沿岸民风民情、民俗的反映,具有重要的民俗学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同朝皮影戏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挑战,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但这位76岁的传承人依然坚守,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并传承这门古老技艺,让非遗 “活化石”继续焕发生机。
历史见证:丰图义仓的百年风华传奇
当记者们来到丰图义仓时,景区演员们以戏剧形式再现了当年的情景。“老师们,现在唱同州梆子的这个角色名叫阎敬铭,他的左手边是当时的知县蔡文田。阎敬铭看到一路上的灾情,就有了要建仓的想法。” 工作人员介绍道。在那个土匪横行的年代,阎敬铭在义仓周围建起围墙,派官兵驻守,百姓纷纷叫好。
丰图义仓位于大荔县朝邑镇,由时任清朝东阁大学士的阎敬铭倡议修建,始建于1882年,1885年建成,慈禧太后朱批为 “天下第一仓”。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完好且仍在储粮的清代粮仓,现存中央储备粮4690吨。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 年被确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丰图义仓建于黄河西岸的一处台塬上,地势高兀,通风向阳,仓基土层干燥,十分利于粮食储存。它是一座仓城合一的城堡式建筑,分外城和内城,兼具防御和储粮双重功能。外城夯土筑城,三面绝壁,城正门面西,东面有后门。内城坐北向南,砖砌周垣,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占地11039平方米,南壁洞开东仓门和西仓门。内城依仓墙环列窑仓58孔,总仓容 5220吨,每孔窑仓为独立砖窑结构,进深8—12米不等,宽约3.9米,可储粮约90吨。
近年来,大荔县在丰图义仓先后建成了粮食历史文化展室、阎敬铭纪念馆、粮食品种器具展室和粮食票证展室等九个展室(馆),修复了位于北仓顶的朱文公祠。中、省、市、县各级部门在此建立了8个教育实践基地。此外,该仓还收藏有慈禧太后御赐阎敬铭的“龙、虎”二字和陈抟手书的“福、寿”字石碑,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历经130年风雨沧桑,丰图义仓至今仍在为国储粮,在历次灾荒中放粮赈济,救民无数。其地形选择巧妙,建筑艺术高超,气势雄伟壮观,是我国粮仓建筑史上集防御和储粮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建筑典范,堪称古建筑之瑰宝,已成为大荔县重要的旅游景点。
此次境外媒体陕西行集中采访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媒体记者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陕西大荔丰富多样的文化魅力。同朝皮影戏和朝邑剪纸这两项非遗,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丰图义仓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智慧和粮食储备理念。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