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望之境:紫阳茶文旅的热辣蝶变

“硒”望之境:紫阳茶文旅的热辣蝶变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15 09: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秦巴山区的怀抱里,藏着一座因茶而兴、因文旅而熠熠生辉的小城——陕西紫阳。这里,悠悠茶香弥漫千年,古老的茶马古道诉说着往昔商贸的繁荣;如今,一场别开生面的“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活动正火爆出圈,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曲,让这座小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吸引着八方来客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茶马古道:穿越时光的茶香之路

大巴山茶马古道景区,宛如一颗镶嵌在紫阳县中部核心区的璀璨明珠,静静地坐落于向阳镇渚河北岸,任河与渚河在此交汇,距离县城仅8公里。它的历史,要追溯到遥远的明代。那时,为了安抚西北边疆,明朝政府将“茶马交易”立为基本国策在陕西推行。紫阳,作为“山南茶”的主产地,肩负起了重要使命,所产茶叶被运往甘肃、青海等地。就这样,茶叶从紫阳出发的漫漫长路,逐渐演变成了闻名遐迩的大巴山茶马古道,成为连接内地与边疆的重要商贸通道,也孕育出了独特的茶马古道文化。

走进景区,会馆片区仿佛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汉江中上游地区繁华的水运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凭借便利的水运条件,商船往来如织,货物堆积如山,被过往客商赞誉为“小汉口”。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山坡河滨上,中原、北方和江南的商贾们纷纷在此兴建会馆庙宇,一时间,这里热闹非凡。

如今,6座会馆虽历经岁月洗礼,但依然保留着往昔的韵味,其中北五省会馆最为引人注目。馆内的壁画绘制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色彩依旧鲜艳,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是陕西省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壁画,也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漫步其间,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到百年前的喧嚣与繁华,看到当年客商们忙碌的身影。

除了会馆,茶山步道和半亩茶园则是大自然馈赠给紫阳的礼物。沿着蜿蜒的茶山步道前行,漫山遍野的茶树映入眼帘,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清新的茶香扑鼻而来,让人忍不住深呼吸,想要把这茶香都装进心里。茶农们穿梭在茶树间,熟练地采摘着鲜嫩的芽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而半亩茶园,就像是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游客们可以在这里坐下来,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紫阳富硒茶,看着茶叶在水中舒展身姿,轻抿一口,醇厚的茶香在舌尖散开,让人陶醉在这惬意的时光里。

2024年10月,紫阳县陕甘茶马古道景区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不仅是对景区的高度认可,也为紫阳的茶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踏上这条古老的茶马古道,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茶香的魅力。

“开麦吧!茶乡”: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4月12日,在紫阳县城广场,一场超燃的“开麦吧!茶乡”摇滚之夜激情上演。动感的鼓点、炽热的吉他旋律,打破了茶乡夜晚的宁静。舞台上,歌手们尽情释放能量,台下观众跟着节奏摇摆,欢呼声、歌声交织,将茶乡的热情与摇滚的激情完美融合,high翻全场。

如果说茶马古道是紫阳的历史根基,那么“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系列活动则是紫阳迈向新时代的创新之举。今年,紫阳县整合各方资源,精心打造了这一活动,旨在为人们带来一场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乡土文化盛宴,培育出极具特色的“开麦吧!茶乡”茶文旅融合IP,以民俗趣、乡土味、非遗范为经纬,编织出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活动在3月下旬拉开帷幕,“开麦吧!茶乡”启幕仪式和2025中国·紫阳富硒茶开园仪式的举行,瞬间点燃了人们的热情。此后的3个月里,17支来自不同镇的代表队展开激烈角逐,以“乡村综艺+真人秀”的独特方式,在舞台上尽情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乡村振兴成果和劳动生活场景。每周都有新的精彩上演,让游客们目不暇接,沉浸在紫阳的独特魅力之中。

“开麦吧!茶乡”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普通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在这里,采茶大婶、炒茶大叔、卖橘大爷等茶农们放下手中的农具,走上舞台,将田间劳作转化为艺术创作。他们用最朴实的表演,展现着最真实的乡村生活。农具成了道具,采茶舞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山歌与RAP的结合更是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形成了独特的反差美学。

活动还注重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白天,游客们可以走进茶园,亲身体验采春茶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品尝富硒蒸盆子,让味蕾享受一场美食盛宴。夜晚,华灯初上,镇级战队的才艺对决正式开始。舞台上,演员们载歌载舞,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花轿迎亲等传统民俗让人大开眼界。游客们坐在台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古老年代。

为了让活动传播得更远,紫阳县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村民们拿起手机,自拍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形成UGC传播链,让更多人看到紫阳的美。电商直播直通赛事现场,将活动的热闹氛围实时传递给全国的观众,“土到极致即成顶流”的传播逻辑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同时,活动以茶为媒,用真实故事替代刻意炒作,让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文化的温度,形成了“创作-展演-传播-消费”的完整生态闭环,实现了文旅的持续造血。

在活动期间,紫阳县始终秉持“每个紫阳人都是你的服务员”的服务理念,推出了贴心的“5+3+2”服务体系。免费喝茶、免费修脚、免费听歌、提供免费停车场所、免景区门票,让游客们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提升交通接驳、提升志愿服务、提升市场监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环境;县内餐饮住宿等行业一律不得涨价,外来游客车辆轻微违法一律只纠错、不处罚,让游客们能够安心游玩。

茶文旅融合:催生发展“蝴蝶效应”

“开麦吧!茶乡”系列活动的举办,让紫阳迎来了旅游热潮。清明假期,紫阳县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据第三方旅游监测机构统计,清明假期全县接待游客14.44万人次,同比增长101%,游客总花费6500万元,同比增长97%;县内酒店、民宿入住率达到100%,夜市、农家乐日均营业额较平日翻两番。一季度接待游客112.64万人次,同比增长113.74%;游客总花费4.73亿元,同比增长116.97%。这些亮眼的数据,见证了紫阳茶文旅融合发展的显著成效。

在焕古镇,茶农袁光发家的茶园里,春茶长势喜人。“这春茶金贵得很,芽尖儿采得越早,钱袋儿鼓得越快!”袁光发笑着说,他家种了十二亩茶,仅春茶一季就能带来十余万元的收入,今年开园仅一周,鲜叶收入就超过了七万元。

茶人张小磊则将传统茶厂改造成了“前店后园”的沉浸式体验空间,八间茶宿客房推窗就能看到涌动的茶浪。清明小长假期间,他推出的“跟着茶农去采茶”活动吸引了40余名都市游客,这些游客化身“一日茶农”,体验了采茶的乐趣。张小磊高兴地说:“三天营收超3万元,游客住下来后,不仅购买茶叶,还会带动周边消费。”如今,全县28家茶宿如繁星般点缀在茶山之间,串联起“采茶制茶+非遗体验+山居康养”的金链条,成为茶农增收的新引擎。

电商的发展也为紫阳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城关镇茶农宋晓霞白天是采茶好手,夜晚则化身带货达人。在她的直播间里,刚炒制的手工茶半小时就能售罄。“县里电商培训真管用,三天卖完半个月的量!”宋晓霞开心地说。据统计,自春茶上市以来,全县线上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全县400余家茶企也借势发力,今年春茶开采以来,生产茶叶超2000吨。

夜幕降临,紫阳县城的夜市热闹非凡。砂锅、紫阳蒸盆子等特色美食摊位前人头攒动,夜市日均营业额较平日增长3倍。经营户们忙得不亦乐乎,“砂锅平时一天卖一百多份,假期每天卖出超过400份!”“客流量太大,备货根本不够!”游客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感受着紫阳的烟火气息,纷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体验,“这里既有山水诗意,又有烟火人间。”西安游客贺念知的分享,让更多人对紫阳心生向往。

紫阳县借助“开麦吧!茶乡”活动的火爆出圈,积极组织各商贸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激活了全县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春茶采摘+民俗体验+康养度假+住宿餐饮”的立体消费格局。

紫阳,这座充满魅力的小城,正以茶为媒,以文旅融合为笔,在秦巴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美好画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紫阳会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旅游胜地,让茶香飘得更远,让文化传承得更久,让茶文旅融合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也将谱写出一曲更加华丽的乡村振兴乐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郑晓虎)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