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汇聚69所高校专家 共探AI时代通识教育与美育协同新路径

西电汇聚69所高校专家 共探AI时代通识教育与美育协同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4-21 09: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4月19日,人工智能时代通识教育研讨会暨首届电子信息行业高校通识教育论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校区举行。来自省内外69所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暨论坛开幕式。

期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安音乐学院还举行了《通识教育与美育协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和“美育共同体实践基地”揭牌仪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任小龙在致辞中表示,西电始终坚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全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标杆大学,加快推进通识教育与美育建设,致力于培育精通专业、心怀家国情怀,“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西安音乐学院院长王刚回顾了西安音乐学院与西电长期以来互学互鉴的合作历程,期望双方在通识教育与美育领域深化协作,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副秘书长陈建洪回顾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的历史与初心,指出人工智能为通识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西电立足工科院校实际,积极打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通识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表示赞赏。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和平扼要介绍了陕西省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贯彻中央关于推进教育数字化相关要求、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谋划打造“1+3+4”课程体系的相应实践。

张和平指出,陕西高等教育要注重传承红色基因、促进科技“硬实力”与人文“软实力”协同发展、培育“有灵魂的科技人才”,西电与西音签订两校《通识教育与美育协同战略合作协议》,体现了陕西省不同建设方向院校各取所长、共同构建协同合作新方式的生动实践。

开幕式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多位专家进行了主旨报告。武汉大学蔡恒进教授以“DeepSeek引领教育变革”为主题,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个性化学习和认知提升、教育资源公平化、终身学习与能力拓展等方面助力教育变革。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刘惠教授以“AI时代,人何以为人,美以何育人”为主题,阐述了美育可以在AI时代的创造力培养、情感养成、文化传承、想象力培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

西安外事学院黄藤校长认为,当代大学教育的重心偏重形而下的具体知识,而通识教育旨在从知识通向智慧,帮助人重拾初心和承担跨越式工作任务,而这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厦门大学朱菁教授指出,通识教育的重点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而大学本科阶段是培养人终身学习习惯、能力和品格的关键时期,通识教育应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培养机制。

重庆大学唐杰教授总结了该校博雅学院在学科发展、通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验,认为通识教育离不开中西互鉴、古今汇通的经典阅读,以大量写作和深度研讨作为配套方法,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这一育人过程的效率,助力回归人文、意义生成和价值养成。西安交通大学杨建科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把握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人际交往、创新思维、筹划未来等通识能力,而教师、学生与AI协同学习是教育方式变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下午,来自理、工、文、艺等不同学科的多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美育浸润行动创新”两大主题,阐发真知,共享灼见。本次研讨会暨论坛还特设了“‘四邮四电’通识教育与美育协作创新圆桌论坛”,以推进国内电子信息类行业高校通识教育与美育方面的有效协作。

据悉,本次研讨会暨论坛由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和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指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生院、通识教育中心/美育工作办公室、人文学院和人工智能学院承办,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嘉宾单位,邀请西安音乐学院为特邀单位。

本次研讨会暨论坛还就“四邮四电”通识教育与美育合作共建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一定共识,为今后开展高质量共建打下了基础。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