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陕投集团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十大青年岗位能手”表彰大会暨优秀青年座谈会上,一位眼神坚毅的青年走上发言台。他叫马鹏飞,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代表,他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从初中毕业的焊工学徒到行业尖兵的成长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奋斗中淬火成钢的精神风貌。
淬火成钢,在焊花飞溅中打磨人生厚度
2002年,马鹏飞初中毕业后,背着工具箱踏上了焊接学徒之路。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山西长治零下20℃工地上被焊花烫得龇牙咧嘴的少年,日后会成为闪耀全国的焊接专家。
初入行时的挫败堪称刻骨铭心。在山西长治的一个项目中,他焊接的22只屏过高压管道焊口因全是气孔被全数否决,被领导当众批评“收拾东西回家”。“当时我满脸通红地收拾工具,手都在发抖。”马鹏飞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感慨万千。零下20℃的寒风中,他蜷缩在板房里,第一次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知耻而后勇的马鹏飞开启了“笨鸟先飞”模式,别人下班后休闲娱乐,他独自留在车间练习。手被烫出水泡、衣服被焊花烧出破洞都是家常便饭。“身上的疤痕成了我不断成长的印记!”马鹏飞说。
凭借这股子狠劲,他逐步攻克镜面焊、高合金管道焊接等技术难关。到后来的科威特项目,凭借精湛的技艺将U型弯焊接效率翻倍。在巴基斯坦Lucky项目,因质量高、速度快,被业主授予“焊接之星”荣誉称号。这些酸甜苦辣,都成为他快速成长的助力和跳板。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千锤百炼的磨砺。从“被赶出场”到“技术标杆”,马鹏飞完成了从学徒到行家的蜕变。
破茧成蝶,在创新试错中开拓技术新境
马鹏飞始终相信,敢于试错是走向创新的第一步。2015年在莱芜电厂,听说镜面焊工艺收入高、需求大,从未接触过该技术的他主动请缨承担P91材质镜面焊任务。“当时根本不知道镜面焊怎么操作,就想着先接下来,边干边学。”连续三天,他在省煤器护板上反复练习反向操作,终于摸索出推焊手法。
2022年商洛发电抢修,水冷壁爆管位置刁钻,传统方法需搭设炉膛架,耗时耗力还耽误工期。马鹏飞借鉴灞桥电厂抢修经验,提出采用“外置弯管+镜面焊技术”的临时处理措施,直接省去炉膛脚手架搭设环节,一下节约了7天工期。这项技术后来还推广到多个项目部,成为同类问题的解决范例。
实践证明,“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这种‘先揽瓷器活,再磨金刚钻’的野路子,不仅让我啃下了不少硬骨头,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我想说,工作就是要胆大心细,试错看似笨,却是一种智慧。”马鹏飞说。
感恩奋进,在平台托举中实现价值跃升
后来,马鹏飞结束了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加入了电力运营。在这里,他深刻感受到了集团和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关心人才、重用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他有了家的归宿感。备赛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时候,公司专门为马鹏飞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材料,指定专人全程陪同做好后勤保障,项目部的兄弟们主动帮他顶班,让他能够集中精力全力备赛。期间,集团和公司领导还多次来慰问,给予了马鹏飞极大地鼓励。
“进入电力运营之前,我还是一名普通的焊接‘小白’,但在公司的信任与栽培下,我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获奖之后,享受中层正职待遇、首席技师、以我名字命名的‘劳模工匠工作室’……这种只有在电影里才会上演的‘草根逆袭’剧本,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的身上,让我感觉跟做梦一样。”马鹏飞饱含深情地说,“但我深知,没有公司这个好的平台,没有领导、同事的帮助和支持,哪能轮到我上领奖台?我将立足于此,全力回馈企业,带动大家一起勤学技艺、苦练技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焊接技术人才,与公司共进步、共成长。”
最后,马鹏飞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焊花虽小,却能照亮前路;焊枪虽轻,却能铸就辉煌。”
从“被逐出师门”的学徒到“全国技术能手”,马鹏飞的成长轨迹,折射出新时代产业工人在奋斗中实现价值的生动图景。在陕投集团,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青年,用焊花点亮青春,以匠心铸就辉煌,在“一带一路”建设、能源保供等主战场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绚丽之花。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