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秦岭北麓,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在这片绿意掩映的土地上,蓝田县正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在农文旅融合、职业教育、银发经济、低空产业等领域展开生动实践,勾勒出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壮美画卷。5月21日,西安市委宣传部组织17家中省市媒体深入蓝田,探访这座秦岭脚下县城的发展新路径。
农文旅融合:激活生态经济的乘数效应
九间房镇峪口村的千亩荞麦岭,是蓝田农文旅融合的经典样本。站在观景台上,只见三色荞麦花如波浪般铺展至远山,粉白、淡紫、浅绿交织成斑斓的大地调色板。“2022年6月,我第一次来这儿,夕阳下的荞麦花海美得让人挪不开眼,当场就决定留下来做民宿。”云涧凡尘民宿主理人李荣回忆道。如今,她改造的3户村民院落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客房内落地窗外即是花海,周末节假日入住率高达90%。
谁能想到,这片“金山银山”曾是1001亩撂荒地。蓝田县通过“景观农业+民宿集群+文化IP”模式,将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的建成,让昔日寂静的小山村年接待游客超105万人次,村集体增收110万元,村民年人均增收2000元。24家精品民宿如珍珠般散落花海间,“忆间悠居”的庭院里,游客正围坐品尝现磨荞面饸饹;“云涧凡尘”的露台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举着相机捕捉落日余晖,民宿年创收已突破1000万元。
前卫镇将军村的蜕变,展现了“党建链”串起“产业链”的神奇力量。走进村口,清澈的涝池倒映着白墙灰瓦,凫咖啡的落地窗里,年轻的咖啡师正专注地拉花——六组村民刘某曾是家庭主妇,如今月收入达4000元,成为“新市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典型。
村企联合党支部统筹推进的“五区一基地”建设,让20余间闲置房屋变身文创小店,60余亩土地种上景观作物。游客沿着观光环线漫步,绿化率45%的村庄里,蔷薇花爬满篱笆,老人们在树荫下悠闲下棋。2024年,将军村民宿接待游客2万人次,村民通过房屋租赁、景区就业等渠道实现增收,曾经的将军村如今洋溢着烟火气与幸福感,获评“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西安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千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每年统筹不少于10亿元资金,打造‘五好’都市农业(好看、好吃、好玩、好销、好价)。”西安市委农办秘书处处长雷鑫介绍,蓝田荞麦岭等20个“西安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基地”、26 个“乡村空间站”成为典型范例;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185元,90个村入选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占全省近1/5。未来将按照“一带引领、多片协同”格局,串联重大农业项目与旅游线路,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体验、科技赋能于一体的农文旅科教融合样板。
蓝田的农文旅实践,本质是将“秦岭生态”转化为“体验经济”,通过“大地景观化、产品IP化、运营专业化”,构建“农业基础—旅游变现—文化增值”的价值链条,2024 年全县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近7000万元,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产业升级:低空突破与智造崛起的双轮驱动
在蓝田通用机场,几名学员模拟仓内驾驶飞机,“刹车——掌舵——给油—拉升”学员们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气呵成,飞机稳稳地爬升。作为省级重点项目,这座投资9.4亿元的A1 级通用机场,自2023年试运行以来,已吸引青海天美通航、陕西信义通航等10余家企业入驻,涵盖无人机研发、飞行培训、跳伞运动等业态,累计安全飞行超13000架次,成为西安低空经济“试验田”。
西安市工信局航空航天与低空经济处副处长张卫刚介绍, 西安发展低空经济具备三大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特种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资源)、产业配套基础好(覆盖零部件加工、整机制造、场景应用全链条)、发展潜力大(培育300余家无人机企业,爱生集团、羚控科技等成行业领跑者)。蓝田机场将与西咸新区低空经济示范区形成“研发—试飞—运营”协同,前者侧重无人机试飞验证、应急救援等场景落地,后者聚焦飞行监管平台与5G-A通讯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看得见、管得住”的低空经济生态。未来全市将出台《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蓝田机场拓展物流运输、科普研学等商业应用,目标建设全国重要的无人机研制生产基地。
蓝田三元科技创新园的自动化车间里,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祥达电子有限公司经理刘建峰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介绍:“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主设计生产的,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作为园区12家规上企业之一,祥达电子的发展轨迹折射出园区的产业特色——聚焦军民融合、航空航天、电子元器件等高端领域。 园区通过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人才集聚” 模式,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专业团队提供政策申报、技术孵化等服务,2024年入驻企业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35%,军民融合企业占比超40%。一期69栋标准化厂房已吸引59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11亿元,解决就业3000人;二期启动文物发掘后,将重点引进无人机制造、精密仪器等新兴产业,预计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就业超5000人,年产值突破30亿元。这片曾经的农田,正崛起为“西安智能制造新高地”。
人才赋能: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蓝田厨师学校的实训教室里,阵阵菜香扑鼻而来。学生们身着白色厨师服,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雕琢着盘中佳肴。“我们学校是全省首家公办烹饪中职学校,虽然占地仅30亩,但小而精。”蓝田厨师学校教学校长张存福介绍,学校现有540名学生,52名教职工中既有12名高级技师,也有4名烹饪大师,师资力量雄厚。
学校坚持“升学与就业并重”:与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开展“3+2”联合办学,近三年升学率达35%;同时与近百家五星级酒店签订“订单式”就业协议,毕业生起薪超5000元/月,就业率超95%。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生们定期参与国际美食节、星级酒店顶岗实习,“陕菜传承班”的学生还能跟着大师学习非遗技法。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的成为高端酒店的主厨,有的返乡创办农家乐,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我们通过‘政策 + 服务’组合拳,全力稳就业。”西安市人社局就业处副处长弋群峰介绍,2024年累计降低社保费率 10.59亿元,发放稳岗返还6478.24万元,惠及企业38.92万户。“蓝田厨师”作为重点劳务品牌,年培训量超5000人次,带动超3000人就业创业。全市建成的529个就业驿站和21个零工驿站,成为服务劳动者的“前沿阵地”。“妈妈岗”“灵活岗”等特色岗位,帮助3487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579名脱贫人口实现稳定增收;“点对点”专车输送至江苏等地务工200余人次,让外出务工者省心又安心。此外,1.24亿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 120余家经营主体落地,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激活了乡村创业的一池春水。
民生提质:银发经济与公共服务的适老升级
白鹿溪谷国际颐养中心的活动室里,91岁的张静怡老人正与“80后”室友们专注地创作手工《龙》。“我是上海人,儿女不在身边,之前在上海的一家私人养老院生活,后来我妹妹给我介绍了白鹿溪谷颐养中心,我来考察了一次,当场就定了,因为它是国企,性价比高。”86岁的朱秀英老人告诉记者。
这座由陕投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养老社区,占地11万㎡,引入加拿大贝瑞斯特“正向养老”理念,倡导“年龄增长不等于健康衰退”,打造了集生活照护、医疗康复、娱乐治疗于一体的 “老年迪士尼乐园”。 中心内设西北地区最大室内热带雨林花园,四季恒温,棕榈树与瀑布相映成趣;温泉泡池、老年大学、电影院等 20 余项设施一应俱全。医疗大厅里,德国进口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台湾下肢康复设备等先进器械有序排列,护理师、医生、康复治疗师七大专业团队提供 24 小时健康监测,节假日入住率达90%,成为西北高端养老的标杆。
在普惠养老层面,蓝田同样交出亮眼答卷。全市建成的2749 个养老服务设施,构建起“区县养老院—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社区养老服务站”三级网络,864个老年助餐点日均服务老人超2万人次,“物业+养老”“家政+养老”模式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7000余户适老化改造、5000余套防跌倒智能设备的发放,为困难老人筑起安全防线;养老护理员岗位补贴(300—900元/ 月)、入职补贴(最高5万元),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养老服务行业,累计培训超1万人次。
西安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入选全国试点,长者需求“一键呼叫”、服务资源“精准匹配”的智慧养老模式,让养老更有温度。白鹿溪谷的“医养+文旅”模式带动全市养老服务质量提升,2024年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新增257个,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2%,一幅 “老有颐养”的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荞麦花海的浪漫到通用机场的轰鸣,从厨师学校的飘香到康养中心的温馨,蓝田的探索是“千万工程”在秦岭脚下的生动注脚。这里既有田园牧歌的诗意,也有产业崛起的铿锵;既有技能人才的成长故事,也有银发长者的幸福晚年。这座秦岭脚下的县城,正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笔,在乡村振兴与产业升级的答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