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重点领域攻坚硬仗”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何玲,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委员、杨陵区委书记李函,杨凌示范区外办主任、上合办常务副主任马静,杨凌示范区工业和商务局局长李继广出席发布会,围绕“奋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高质量建设杨凌示范区”主题,系统介绍杨凌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融合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实践成果与未来规划。
科技创新强根基:构筑农业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
作为我国首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杨凌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全球农业竞争前沿,通过搭建高能级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孵化,持续提升创新能级。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杨凌构建起“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三位一体创新体系: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旱区农业陕西实验室核心技术攻关全面推进;未来农业研究院进入主体功能平台建设关键阶段,成为引领农业前沿学科交叉研究的主阵地;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杨凌)中转隔离基地建成投用,国家肥料微生物种质资源库等一批特色平台相继落地,联合华大基因、华智生物等企业,推动生物育种向4.0时代迈进。
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顶级种用藏羊、陕西首头高育种值克隆奶牛等标志性成果诞生;海斯夫公司生物全合成香兰素技术实现突破,翔林农业昆虫信息素技术全国领先,棚掌柜智能温室调控技术实现国产化自主可控;17个小麦新品种今年进入国审公示,创历史新高。智慧农业领域,依托西农大及入区企业技术优势,建成陕果产业科研创新基地等应用场景,AI小棚系统以数据驱动种植,节水示范园集成推广高效灌溉技术,为传统农业提质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成果转化激活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成果转化是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杨凌通过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推广模式、强化示范引领,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秦创原农业创新驱动平台经验持续深化,中国杨凌农创汇加快建设,今年累计征集“三项改革”科技成果100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1亿元,同比增长39%。农高会品牌效应不断释放,春季分会、西部农资苗木“双交会”等常态化展会平台,成为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的重要窗口。全国油菜科技大会、小麦新品种观摩会等活动,搭建起高水平育种交流平台。
在推广模式创新上,杨凌探索“企业出题、团队解题、基地示范”机制,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农发集团等建设产业园区与示范基地,92个市区合作项目加速推进。全域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中,“1123”工程深入实施,“吨粮田”全域建设,10个全产业链田间展加快打造,今年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7个,农林牧渔业产值与农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开放合作拓空间: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全球版图
依托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以高水平开放拓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成为我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合作的“金字招牌”。
国际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成功举办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杨凌分论坛、中国—中亚农业部长会议等20多场活动,向全球贡献“杨凌方案”。农业技术培训成效显著,累计为上合国家培训农业官员及技术人才2400多人,巴基斯坦“千人计划”首期300人参训,杨凌成为国际农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境外示范推广步伐加快,10个境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累计派出190余名专家团队,完成115个优良品种试验示范,两项杂粮国际标准在白俄罗斯发布,实现陕西农业标准境外发布“零突破”。涉农贸易创新突破,跨境果品供应链体系构建,首次实现蓝莓空运出口莫斯科并以人民币结算,今年1-4月进出口总额达4.7亿元,优质农产品行销全球10多个国家。
在深化区校融合方面,杨凌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政策互通、资源互通、体系互通”发展格局:布局“未来研究院+杨凌农创汇+产业聚集区”创新聚集区,实施“五类”科技计划推动产学研协同,建立“校招共用”“校企共用”人才模式,推广“一院一企一部门”成果对接机制,打造全链条科技成果孵转体系。
“杨凌作为现代农业的‘国家队’,肩负着服务国家使命的重任。”何玲表示,下一步将紧扣“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目标,持续深化区校融合、扩大开放合作,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与陕西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杨凌力量。
“杨凌示范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国家队’,肩负着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国家使命。”何玲表示,下一步将紧紧围绕“奋力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开创履行国家使命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为服务农业强国建设、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随着系列政策落地与改革创新推进,这座农科城正以科技创新为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征程中绘制新的蓝图。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