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校园里,来自丝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们正以独特的方式书写着跨国文化交流的故事。该校国际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深度感知中国,更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连接本国与中国的文化纽带。从土库曼斯坦少女的汉字课堂到哈萨克斯坦姑娘的舞蹈展演,这些青春身影正成为丝路文明互鉴的鲜活注脚。
全球生源网络精准布局 打造文化传播矩阵
为帮助留学生较好适应在华学习生活的新环境,西安交通大学自2021年开始实施“交小留养成计划”国际学生新生养成教育,贯穿留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一学年,涵盖“融入教育”“法规教育”“规划教育”三大主题。截至2024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已开展相关活动225场,累计覆盖国际学生超过20000人次。为国际学生深入感知中国、了解中国搭建沟通平台,推动中外学生多元融合、互学互鉴、共同进步。
“西安交大国际学生招生与国家的发展是相契合的,近年来我们也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点发力。”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学生招生办主管张晓静介绍。目前,学校已在全球27个国家建立124个生源基地,比如巴基斯坦、泰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留学生群像:从文化追随者到文明传播者
“高中时看到兵马俑和长城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来自土库曼斯坦,就读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阿特玛因痴迷中国历史文化来到西安交大,如今已能熟练弹奏古琴。在相关汉服社团中,她身着唐制襦裙参与校园文化展演,更赴安康市平利县支教三个月,为山区儿童开设两国文化互动课。“孩子们和我表达感谢,我也向他们学到了更多的历史人文内容,对自己而言,是真正理解了文化交流的双向意义。”
而商务汉语专业大三学生由娜丝佳在跨文化学习的课堂上则体会深刻:“老师常组织我们分享各国新闻,尤其是与中国相关的话题,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的氛围特别热烈。”这种充满活力的互动式教学让不同国家的视角在课堂碰撞,此外,她在乌鲁木齐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大学2025年年会中担任志愿者,这些经历让她对“中国活力”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立足学科发展体系 贴合国际教育生态
西安交通大学立足留学生实际构建了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的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实践体系,该体系以“渠道深层次感知中国,全方位多维度了解真实中国”为核心,通过“讲述类”“实践类”和“交流类”三大模块活动,使国际学生由“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的聆听者”“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亲历者”到“中国故事的自觉讲述者和中国声音的友好传播者”,通过国情教育体系打造文化传播矩阵。
在文明互鉴的进程里,西安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明珠则身兼双重角色,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她既是求知若渴的学习者,亦是不遗余力的传播者。她曾身着哈萨克斯坦的传统服饰,向中国的师生们生动展示本民族文化。“大家对我佩戴的传统耳坠、手链,还有节日盛装格外好奇,都争着想要试戴体验。”这样的互动场景,让她真切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妙趣所在。
从校园到文明互鉴:国际化人才的实践转化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通过分阶段、常态化、浸润式的活动安排,形成长效教育机制,帮助留学生破解跨文化适应难题,形成良好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
此类活动鼓励国际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的中国,分享真切的感受与体会,来自印度尼西亚,就读于工商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杨惠媃表示:“我对中国的兴趣最初源于古筝,而西安交通大学在我们当地颇有名气,另一方面,我姐姐是西安交大的校友,从她参加的各类活动与比赛中,我总能感受到这所大学丰富多元的校园生活,渐渐便对这里产生了浓厚兴趣。”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发挥积极作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西安交大收获知识与友谊,也用行动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而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