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科技赋能农业,书写“未来农场” 新图景

活力中国调研行·万千气象看陕西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科技赋能农业,书写“未来农场” 新图景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9 09:0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的深蓝智慧渔业示范中心,700平方米的空间里,彩虹鲷在循环水中自在游动。“别看这里面积不大,年产无抗生素刺身级水产30-40 吨,年产值约200万元。” 杨凌深蓝数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CEO苏群笑着介绍,这套智能循环水系统,让“南鱼北养”从理念变成了现实。

渔业示范中心:小空间里的“大产能”

走进示范中心,8 套实验级循环水系统、4 套育苗级系统以及1 套 20t、2 套 100t 成鱼系统整齐排列,300 吨循环水体里,鱼儿们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

“我们的设计养殖密度高达 120kg/m³,是传统养殖的好几倍。” 苏群指着一套系统说,借助 IAAT 零双排智能蛋白质生物工厂技术和“深蓝智觉智能水产养殖系统”,水温、溶氧、pH 等指标都能实时监控,精准调控。

在实验区,研发团队正基于各种核心指标构建数据模型,优化养殖工艺。“比如彩虹鲷,我们按照100kg/m³的密度养殖,6个月一个周期,能产出6 吨刺身级产品。”苏群表示,这种 “小规模、大产出、高经济密度”的模式,为旱区渔业现代化提供了样板。

植物工厂:42天的“生长奇迹”

“从种子到蔬菜,只需 42 天,全程无人化管理。” 杨凌农科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生产技术负责人王芳站在植物工厂里,向记者展示着现代农业的“黑科技”。

这里是国内首创的全自动化垂直农业生产系统,立体多层式栽培架最高达24 层,极大提升了容积率。“你看,这些 LED 灯可不是随便装的,是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定制的光配方。”王芳解释道,苗期提高蓝光比例,让根系更健壮;生长期增加红光,促进光合作用。

生产车间洁净度达到十万级,种植架采用食用级 PP 材质。“摘下来的奶油生菜,不用洗就能直接吃。”王芳拿起一片生菜,递过来让记者品尝,清爽的口感让人印象深刻。从播种到采收,整个过程仅需 4-5 名工人,1人操作计算机下达指令,其余负责分拣包装,真正实现了“种子进去、蔬菜出来”。

智慧云控中心:园区的“最强大脑”

在服务中心二楼的智慧云控制中心,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园区的各类数据。“这里是园区的指挥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种植、生产等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工作人员介绍,屏幕左边的植物生长模型、右边的智慧种植系统以及中间的温室实时摄像画面,让农业生产变得可视化、可控化。

而能源管控系统则实现了对园区供热供冷的智能化控制,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运营效率。

上合基地:让农业科技“花开丝路”

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还是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在设施农业领域最重要的实训基地。6年来,从人才培训到技术交流,从示范推广到经贸合作,这里助力中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地区国家落地生根。

在示范区展厅,12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生动展示了杨凌在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世界农业人才高地等方面的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这里,让更多人了解杨凌,了解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展厅负责人说道。

从渔业示范中心的 “南鱼北养”,到植物工厂的高效生产,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正以科技为笔,书写着“未来农场”的精彩篇章,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