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唐音今犹在——西安何家营鼓乐的岁月长歌

千年唐音今犹在——西安何家营鼓乐的岁月长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4 12: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咚,咚咚……”鼓师轻柔地甩动手腕,鼓槌落在鼓面上却犹如惊雷。紧接着,铙、钹、笙、笛、双云锣等乐器的声音交融混合,吹管乐与锣鼓乐的旋律相互交织,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古都西安曾经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

7月的一个午后,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30多位西安鼓乐民间艺人正在排练传统曲目《普天乐》,这延续千年的乐声,穿越时空,回荡在村庄的上空。

何家营鼓乐社演出现场。

何家营鼓乐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唐天宝年间,将军何昌期为守卫长安安全在此屯兵,人称何将军营,后谐音为何家营。何昌期爱好广泛,谙熟音律,退居后召集因安史之乱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在何家营整理乐谱、进行演奏,从此,这里便有了演奏宫廷燕乐的传统。现存唐开元五年(717年)手书乐谱原件,1953年由音乐家杨荫浏带至北京,现藏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这段历史的有力佐证。

时光流转,何家营鼓乐在传承中也历经劫难。清代同治年间的内乱,使何家营村60%男性遇难,乐社艺人大量失传。战乱年代特殊时期,老艺人们为保护乐谱,将其藏于屋顶芦苇、墙缝中,才让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留存。

2002年,对于何家营鼓乐社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时,村里男性多外出务工,乐社组织活动困难,国家级传承人何忠信与村干部、老人商议后,打破“传男不传女” 的传统,招收了首批女学员,高东娥便是其中之一。

进了古乐社,她们从最基本的谱子学起,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韵曲、背谱子。古乐的谱子没标音高,只能靠跟着师傅死记硬背,这对高东娥来说难度极大。她将谱子抄在小纸条上随身带,洗碗、走路时都在哼唱,满脑子都是谱子。

初学的前3年,师傅要求学员每晚到鼓乐社学习,一批50多个女学员,能坚持到现在还在表演的只剩十几人。如今,高东娥已成为西安鼓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近六旬的她,除了照看孙子,最忙碌的就是传承西安鼓乐,逢年过节的表演、进校园教学,她都积极参与,一心想守住西安鼓乐的“根”。

西安鼓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东娥。

传承之路从来不易,何家营鼓乐社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曲目流失严重,1953年统计有 3000余首曲目,现存仅三四百首。经费短缺是现实难题,近年无传承经费,社长郑亚福只能垫资维持。而且,学习古乐周期漫长,需5年入门、10年登台,这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现任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从小受村里老人演奏古乐的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后便跟随老社长何忠信学习,至今已38年。他深知传承之难,却从未放弃。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何家营鼓乐,他接手乐社后,积极寻求突围与创新。开设抖音直播、微信公众号、小红书进行推广,吸引了不少人关注,甚至有人专程来参观、学习、寻求演出合作。

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

鼓乐社持续开展进校园活动,已在长安区多所中小学开展20多年,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古乐。“00后”的童启蒙就是通过高中时的鼓乐课爱上古乐,如今作为西安邮电大学学生,主动来到鼓乐社学习,还帮忙运营微信公众号。周边的西京大学、培华学院等高校也在此设立实践基地,为古乐传承注入新活力。

何家营村以文化带动乡村振兴,而鼓乐正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村书记何少锋在采访中提到,村里一直将鼓乐视为发展的核心资源,从政策到资金都在积极为鼓乐社铺路。政府投资在村口建设以古乐为主题的“古月广场”,就是希望能搭建一个展示平台,让更多人认识何家营鼓乐。“我们计划每周举办2-3场演出,把鼓乐社打造成文旅打卡点,游客逛完广场,就能到鼓乐社欣赏原汁原味的演奏,这样既能传播文化,也能带动村里的餐饮、零售,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依托周边十余所高校的10万名学生,村里策划“古乐艺术节”“大学生文创赛”,促进非遗与校园结合。何少锋表示,高校是巨大的资源库,学生们的创意能让古乐焕发新彩,而鼓乐也能为高校的实践教学提供素材,这种双向互动是双赢的。同时,村里正以鼓乐助推“省级古村落”申遗,争取国家乡村振兴资金,让古乐与村子的发展深度融合,让村民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过上更好的日子。

何家营地铁站是全西安市唯一用村名命名的地铁站,这背后是村子古老历史的积淀,也是对何家营鼓乐文化价值的认可。从唐代军营的鼓角声声,到如今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家营鼓乐在守正中传承,在创新中突围,正以独特的魅力续写着千年传奇,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盛丽萍 杨佳玉 王俊俊)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