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担心老了没人管,现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就在家门口,吃饭、看病、娱乐样样方便,日子过得比蜜甜!”家住镇巴县泾洋街道鹿子坝社区的陈大礼,每天都会准时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报到,在这里和老伙计们下棋、练字,享受着贴心的照料。
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民政局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品质化养老需求为目标,锚定“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工作方向,多维度发力,构建起覆盖城乡、普惠优质的养老服务体系,让百万老年群体共享发展红利。
设施“织网”:从“看得见”到“用得上”
“步行10多分钟就能到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子女上班也放心。”这是如今汉中许多老年人的切身感受。为破解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汉中市民政局形成“市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县有区域养老服务院、乡镇有养老服务中心、村有互助幸福院”的四级联动网络。
在资金扶持上,对新建的标准化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同时,出台《关于印发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
在城市社区,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打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3个,配备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健康监测等功能区,日均服务老年人超5000人次。针对农村养老短板,实施农村幸福院提升工程,累计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103个,覆盖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真正实现“设施建在身边、服务送到眼前”。
餐桌“暖心”:一顿热饭连起邻里情
刚过11点,汉台区中山街道助餐点的玻璃窗上就凝起了白雾,86岁的毛荣智推门而入,熟稔地和工作人员打招呼:‘今天的萝卜炖排骨闻着就香!’”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汉中市各县区的助餐点每天都在上演。
作为全市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助餐服务已形成“城乡全覆盖、服务多样化”的创新模式。汉中市形成“片区联合、中心村辐射、市场定点、邻里互助、镇街配送”等多元化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不同区域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助餐服务。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示范性助餐点80个,年底前将达100个,累计为12万人次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有效破解老年人“吃饭难”问题。
政策“托底”:从“保基本”到“有品质”
“每月能领到养老金和高龄补贴,看病报销比例也高,晚年生活有保障!”城固县柳林镇的代俊福算起了“养老账”。汉中市民政局为70周岁及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为60周岁及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补贴和集中照护服务,年均发放各类补贴超3.3亿元。
针对经济困难重度和完全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压力大的问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现金、打造互助养老点等形式,为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提供每月200元养老服务补贴。
同时,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培训各类人员6000余人次,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产业“添彩”:银发经济激活“夕阳红”
“听说汉中的康养民宿很有特色,这次专门带着父母来住了半个月,这里的生态环境好,还有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老人们住得特别舒心。”来自西安的游客陈政对汉中的旅居养老服务赞不绝口。
汉中市将养老服务与旅游、健康、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银发经济业态。在汉台、南郑,依托“两汉三国”文化和“一江两岸”景观;打造温泉康养小镇,开发“温泉理疗+中医调理”特色服务套餐,成为老年人养生度假的热门选择。
据悉,汉中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银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制定《推进旅居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吸引了20余家知名养老企业落户。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旅居养老基地6个,年接待旅居养老老人超5万人次,银发经济正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下一步,汉中市民政局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不断拓展银发经济的广度与深度,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让“夕阳红”在天汉大地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秦先 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