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的阎良,骄阳似火。石川河的粼粼波光中,一些不寻常的漂浮物引起了沿岸居民的注意——死鱼漂浮在水面。
“您好,是检察院吗?我是‘益心为公’志愿者,上报一条线索,石川河面看到好多死鱼虾。”7月14日,电话那头,志愿者的声音带着忧虑。“收到,我们马上派人去现场了解情况。”接听电话的阎良公益诉讼检察官放下听筒,带着这份沉甸甸的“群众关切”立即出发。
抵达河畔,眼前的景象印证了举报。检察官们立即对现场进行拍照取证,并联系了区水务局。“马局,石川河出现大量死鱼的情况,群众很关注。我们建议尽快启动调查,查明原因。”阎良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朱正华在电话里语气平和但态度明确。“朱检,我们这边也刚接到一些信息,正准备派人去看。检察院关注到这事太好了,我们马上组织力量,联合相关部门一起查!”水务局领导回应得干脆利落。
7月15日,在检察机关监督下,一场由水务局牵头,环保、农林、城投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合调查在石川河畔展开。技术人员顶着烈日,一丝不苟地采集水样,仔细解剖死鱼,实验室里的仪器也昼夜运转,分析着各项数据。
几天后,原因水落石出。在联合调查组的碰头会上,环保部门的技术员小刘指着报告说:“综合检测结果和死鱼解剖情况,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持续高温,导致水体溶解氧含量明显下降,同时氨氮指标有所升高。加上河道部分区域出现断流,鱼群聚集在有限的水域,密度过大,最终因缺氧导致了死亡。”
“对!”水务局的王工补充道,“高温和断流是诱因,叠加起来对水生物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原因找到了,如何推动后续的生态修复和长效管理?7月21日,阎良区检察院决定采用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在石川河边召开一场现场听证会。他们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听证员和人民监督员一同参与。听证会没有选择会议室,而是设在了河边,众人直面漂浮着死鱼虾的河段,切身感受着水体安全面临的危险。
“各位代表、委员,各位监督员,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石川河当前面临的问题现场。”公益诉讼检察部李兴银检察官介绍道,“经过多部门联合调查,确认主要是高温叠加断流导致的生态失衡现象。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希望凝聚共识,共同商讨如何尽快改善水质,恢复生态,并建立长效机制。”一位人大代表仔细看着河面,点点头,“亲眼所见,确实能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找出原因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有效解决和预防。”政协委员也表示:“多部门联合调查效率很高,现在需要的是后续行动的协同性。”
面对眼前的情况和各方代表的关切,水务局代表积极回应:“这个结果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极端天气应对和水资源调度上需要更精细的管理。我们将立即组织清理河道,增加必要的水体流动和增氧措施,加强水质监测频次,并与相关部门一起,研究更科学的生态补水方案,全力改善石川河生态环境。”
听证会后,承诺迅速转化为行动。水务、环保、农林、城投等部门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河道漂浮物被及时打捞清理;通过调水和工程措施,增加了水体的流动性;在关键河段实施了增氧;水质监测点位的报告更加频繁地更新;关于石川河生态保护和补水调度的中长期方案也在加紧研讨制定中。
8月11日,当检察官们再次回访石川河,水面已恢复了往日的清澈与流动,难闻的气味消失了,虽然生态的完全恢复尚需时日,但生机已在悄然回归。岸边,甚至有市民驻足,指着重新泛起涟漪的水面,欣喜地发现小鲫鱼的踪迹。
“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是我们公益诉讼工作的起点。”阎良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葛峰面对恢复生机的河道,对身边的干警说:“石川河里的鱼虾,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与附近湿地的白鹭、斑嘴鸭、大天鹅等100余种鸟类形成了生态链。通过这次多部门的有效联动和积极整改,我们看到了共同守护这一方碧水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这样的协作成为常态,让绿水青山常在。”
一场源于群众关切的石川河生态事件,在检察公益诉讼的推动和多部门的高效协作下,正朝着积极改善的方向稳步迈进。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郝仕诚 宋永奇 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