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中挺起的石油脊梁——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八厂抗洪复产纪实

洪流中挺起的石油脊梁——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八厂抗洪复产纪实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7 15: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12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八厂因“7.24”洪灾生产停摆的吴定、铁边城生产运维中心已经全面恢复正常生产,标志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洪复产战役取得重大胜利。

7月24日以来,陕北油区遭遇历史罕见特大暴雨,铁边城镇降雨量高达231.1毫米。暴雨如注,山洪暴发,油区道路断裂、地基塌陷、山体滑坡、电力通信中断、管线损毁、场站受淹......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八厂遭受生产建设20年来破坏性最大、恢复最困难的洪涝灾害,吴定、铁边城两大生产运维中心瞬间沦为“孤岛”,原油生产一度陷入停滞,安全生产面临空前挑战。面对突如其来的汛情,中国石油长庆油田采油八厂坚持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强大动力,全体干部员工闻汛而动、迎难而上,在滔滔洪流中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石油防线”,以责任担当谱写了一曲抗洪复产的奋斗之歌。

生命至上,安全为要:“报告厂部,全员平安”

采油八厂党委始终将员工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洪灾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紧急召开汛情调度会,明确强调要把保障员工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抓紧核实灾情,组织力量救灾,妥善做好转移安置,坚决防范次生事故发生。

电力通讯中断,前线失去信号。“一定要听到所有人报平安!”一声令下,应急联络队快速成立,兵分多路冒雨前往吴定、铁边城两个失联运维中心实地研判灾情,运送通讯工具。道路不通,车辆被堵在路上,队员们踩着泥泞的山路蹒跚前进,一步步打通道路。厂数字化指挥中心灯火通明,所有值班人员通过手机、工作群、值班电话等方式轮番尝试联系各受灾站点人员,电话里偶尔传来断断续续的“我们....都.....平安”,让大厅里一片欢呼。

失联的运维中心里,一场场自救战迅速打响。7月25日凌晨6点,地处低洼地带的吴定生产运维中心生活保障点遇险,浑浊的洪水已漫过台阶,深及人膝。急促的拍门声惊醒了仍在睡梦中的运维中心员工。“洪水来了!所有人员紧急撤离!快!”值班干部贾西文嘶哑的喊声在走廊回荡。员工们相互搀扶,徒步向高处转移。当最后一名员工冲出运维中心大门,洪水已吞噬了大半个院落。7时30分,所有人员安全撤至铁边城镇政府。清点人数,确认无一人遗漏后,镇政府立即将人员转移至镇体育馆内避险。热粥、毛毯等基本物资迅速到位,确保了全员生命安全与基本生活保障。

道路中断导致物资运输受阻,生活补给严重短缺。吴八转、铁一联等受灾严重站点员工自发将储备的矿泉水、饼干、方便面等食物集中起来,拼凑成临时“粮仓”。这些平日里微不足道的食物,此刻却成了最珍贵的“战略物资”。“咱石油人啥时候愁过吃饭?今天咱们也感受下啥是‘三块石头支口锅’。”员工们利用有限条件,支起简易炉灶,分头收集可用燃料和食材,升起了自给自足的“炊烟”。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了采八石油人特有的坚韧与团结。

在通信完全中断的情况下,铁边城生产运维中心青年员工马福昊主动请缨,将收集到的充电设备做好防水保护,徒步前往附近地势较高的区域寻找信号。在泥泞中艰难攀爬后,终于找到一处微弱信号点,成功将一句“报告厂部,全员平安”的信息发送出去。至此,这场与洪灾的搏斗中,采八人守住了“零伤亡”这条最硬的底线,生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

靠前指挥,快速响应:水位线下的指挥部

“三个面向”、“五到现场”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留下的宝贵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灾情发生后,采油八厂党委第一时间吹响抗洪抢险“集结号”,领导班子成员全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在灾情最严重的吴定生产运维中心,洪水刚刚退去,水线还清晰印在半米高的墙上,采油八厂“抗洪抢险前线临时指挥部”的帐篷已经靠墙搭起,切实将“指挥在现场、决策在前沿”落到实处。

暴雨过后的夜晚,临时指挥部灯火彻夜通明,一道道指令在卫星电话与脚步中飞速传递。“立刻启用备用对讲机”“马上调派所有可用铲车”“必须打通所有主干道!”前线指挥的声音在对讲机公共频道里炸响,成了此刻最可靠的“信号源”。面对断电断网、通信中断的“孤岛”困境,采油八厂紧急调派卫星电话、对讲机送达一线,在山顶信号微弱处设置多个“指挥点”,安排联络员驻守接力,快速搭建环形通讯网络,力保信息“生命线”不断,实现了应急响应的无缝衔接与高效运作。

暴雨侵袭的第一夜,铁三联合站中控室断电,油区井站全部停摆,通信基站被冲毁,运维中心与外界失去联系,5个运维班、2座联合站、几十个站点全部成为“信息孤岛”。运维班班长刘维斌爬上站旁边的山顶,收到了指挥部的第一条微弱信号:“刘维斌同志,现在任命你为临时指挥,一定要做好信息联络工作。”一句战时任命,肩上千斤重担,这位有着10年党龄的运维班长把山顶当成了“战场”,一个凳子做办公桌,简陋的彩钢房当临时住所,每天清晨5点就站在信号最强的地方,举着对讲机呼喊各站点,声音因持续嘶吼变得沙哑。80个小时的坚守里,每天1部手机和2个充电宝,电量耗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洪流中诞生,一次次关键的突破在风雨中实现。靠前指挥,让抢险救援更具精准性,决策更贴近实际、更直击要害;快速响应,使破局行动更具效率,资源得以高效整合、力量得以迅速凝聚。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抵御灾难的坚固堤坝,极大加快了油区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进程。

统筹力量,协同作战:让每一口油井快速复产

洪灾过后,复产迫在眉睫。采油八厂坚持“全局一盘棋”思维,对内激活全员自救潜能,对外联动地方支援力量,以“协同作战”破局,把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让每一份努力都精准指向油井复产的核心目标,在满目疮痍的油区里奏响了“分秒必争保生产”的协作强音。

内外联动的协作网络,为复产攻坚注入“强心剂”。厂党委迅速集结全厂力量,积极协调外部支援队伍,投入抢险人员1500余人次,铲车、装载机等各类设备车辆200余台次,日夜鏖战在抢险一线,集中力量对水毁、塌方、淤堵严重的油区主干道及井场道路进行抢修,争分夺秒修复线路和变电设施,助力油区加速重回正轨。

全员动员之下,“前后方”力量紧密衔接、同向发力。后勤战线的保障人员率先扛起责任,铁边城运维中心食堂员工刘继妮、朱明霞等人,为了让前线抢险人员吃上热饭,精心分装餐食并仔细做好防水保温处理。当送餐车辆受阻,她们毫不犹豫地肩扛手提几十斤重的饭盒,徒步穿越泥泞路段。沉重的脚步在泥浆中艰难前行,只为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抢险队员手中。手臂上深深的勒痕,是后勤战线无声的勋章。

技术力量的应用,让复产效率实现“加速度”。采油八厂迅速集结12支无人机队伍,化身油区“空中侦察兵”,飞过塌方区、悬空管线处,及时定位光缆断点、标记管线损毁区域,为地面抢修队绘制出精准的“灾情作战图”。针对光缆铺设效率低的难题,创新采用无人机辅助牵引,将原本需要数天的抢修周期大幅缩短,让通信恢复与道路抢修同步推进。与此同时,数字化生产指挥中心远程联动各站点,对具备条件的油井优先进行远程操控启井,用科技力量为“油井快速复产”赋能。

在采油八厂自身受灾的情况下,仍主动伸出援手为吴起县被困群众打通“生命通道”、转移受灾村民,在支援地方救灾的同时,也收获了地方政府对油区复产的全力支持,形成了“企地同心、双向助力”的良性循环。8月15日,中共吴起县委、吴起县人民政府专程送来感谢信和锦旗,对采油八厂的倾力支援和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认可。

党建引领,敢打硬仗:把堡垒扎在岗位上

洪灾考验中,党建引领彰显蓬勃力量。采油八厂党委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筑在汛情最险处、复产最前线,让党员干部的先锋旗帜飘在抢险队伍最前头,以“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铁肩担当,扛起了“保安全、护生产”的重任,在暴雨洪流中奏响了党建引领的奋进强音。

“党员必须坚守在第一线!”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厂党委科学决策,以党员为骨干,组建电力恢复、信息保障、网络保障、道路恢复、单井生产恢复、场站恢复、物资保障、安全环保监督及通讯报道九个专项组,明确职责、统筹资源,全面打响生产恢复攻坚战。各基层党组织积极行动,自发成立“党员复产突击队”“党员隐患排查先锋队”,将组织力量转化为复产动能。百里油区,不分昼夜,党员干部坚守一线,带头对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巡查,加固低洼地带设备,疏通排水系统,转移重要物资,修复生产道路,恢复生产设施,保障各项复产工作有序落地。

“这条路不修通,我就不撤!”持续强降雨导致定边生产运维中心姬134道路严重损毁,57岁的老党员常琪林第一时间带头冲锋,带领员工迅速投入抢险一线。他们争分夺秒开展自主修复,最终使姬134、涧249两条关乎油区运行的“生命线”提前8小时恢复通行。而另一处学一转至学二转的后山道路,修复难度更大——坡陡、弯急,雨后路基松软、极易滑坡。面对挑战,常琪林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丝毫退缩,采用“铲车填埋+分段夯实+石料填筑”的作业方法,在泥泞中持续奋战。当最后一车砂石稳稳落下,夯实的路面在雨后的阳光下逐渐显出坚实平整的模样,常琪林和几名年轻党员累得瘫坐在地上。

“今晚得让油井都‘活’过来!”暴雨和断电导致吴定生产运维中心的油井已经停工好几天,党总支战时总动员,党员干部签下军令状,争分夺秒按下油井“复产键”。在前往铁6-102井组的路上,山路已被泥石流完全掩埋。党员冯国武带着青年员工谢名宇,双脚陷在淤泥中艰难跋涉,平时开车15分钟的路,硬生生走了两个多小时。抵达井场后,面对被泥浆包裹的设备,他们仔细清理关键部件,精准操作,成功启抽油井。“不能停,后面还有好几个井组等着呢!”汗水早已湿透工衣,师徒二人没有片刻休息,再次踏入那条仿佛没有尽头的泥泞路,朝着下一个目标走去。

从厂党委统筹部署,到基层支部冲锋,再到党员主动担当,采油八厂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抗洪复产的胜势。战斗堡垒扎根一线,党员干部连续奋战,全体干部员工以钢铁意志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用责任与担当在暴雨中筑起了一座摧不垮的“红色堤坝”,让党旗在油区复产的战场上高高飘扬。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