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座谈会西安召开 共探“从陕西走向世界”新路径

航天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座谈会西安召开 共探“从陕西走向世界”新路径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27 19: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8月27日,“航天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座谈会”在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举行。会议由环球时报(环球网)、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西安中加卫星通讯产业园承办,以“航天农业从陕西走向世界”为核心主题,聚焦航天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与种业发展,为国际合作及技术全球共享注入新动能。​

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农业新体系

航天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科技融合的尖端代表,集成高空探测火箭、农业无人机、卫星遥感、北斗精准定位、航天育种、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等多项前沿技术,通过“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联动与智能决策,全面推动现代智慧农业建设与发展。

陕西作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基地,依托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这一全国最大的航天产业聚集区,充分发挥本地航天科技与工业基础优势,将航天农业技术深度融入“耕种管收储运销”全产业链,实现了从太空育种、智能田间管理到冷链物流和农业电商的全流程覆盖,显著重构和提升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效率与产业逻辑。

西安中加卫星通讯产业园作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委会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平台(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始终专注于航天农业领域的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推广与国际合作,积极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袁国骏主任在报告中介绍,该产业园将全力推进“航天农业从陕西走向世界”的战略使命,进一步强化跨学科、跨行业资源整合,助力我国航天农业技术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的应用与推广,为世界农业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育种创新,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全国首家且唯一专业从事航天育种种质资源研究的综合性省级科研单位,立足航天技术与现代农业的交叉领域,重点开展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攻关、种质资源创新及产业化应用。该中心建有基因工程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实验室、植物与微生物协同研究实验室三大核心平台,并拥有近500亩地面选育基地,系统构建了“空间诱变-地面筛选-分子验证”的全流程育种研究体系,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与精准度。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将600多份植物材料送入太空,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等极端环境诱导基因定向变异,成功选育出包括“米谷1号”“米谷2号”在内的20多个高产、抗逆、营养强化型农作物新品种。田爱梅副主任指出,航天育种将传统8-10年的育种周期缩短至3-4年,突破了资源与时效瓶颈,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通过“育繁推”一体化推广模式,这些新品种已在多地实现规模化种植,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

携手共赢,开拓国际合作新格局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拓展民间合作渠道,促进农业技术共享。苗欣部长详细介绍了陕西在航天农业国际合作中的实践与经验,包括建立多边合作机制、组织国际培训与考察活动、搭建技术转移平台等,有效提升了中国航天农业技术的国际能见度和影响力。

环球网执行总编石丁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具有全球传播力的媒体平台,环球网将充分发挥国际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宣传中国航天农业的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推动国内先进农业装备、育种成果和管理模式“走出去”,同时协助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与项目,助力构建航天农业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航天农业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产品。未来,各方将共同推进航天育种技术转化、智能农机输出、卫星农业应用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携手打造开放、共享、普惠的国际农业合作新格局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盛丽萍)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