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员、省科技厅副厅长白崇军,省科技厅科技人才处、外国专家服务处处长马玲,省科技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刘磊出席,专题介绍陕西科技创新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与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筑平台:打造跨境合作强引擎
陕西以建设高能级科技合作平台为核心,构建覆盖多领域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海外示范园区。白崇军介绍,目前已建设3家国家级、15家省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并与37个国家49个机构开展合作。近三年取得44项国际领先技术,孵化企业6家,技术成果转让30项。在农业领域,陕西支持杨凌示范区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建设12个海外科技示范园区,辐射超3000万亩。例如,中吉苹果示范园预计使当地亩产提高300公斤以上,“实现了中国种苗、设备、技术的示范推广”。
此外,白罗斯国家科学院中国分院已于今年6月在陕揭牌。白崇军指出,该平台将“搭建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和高水平专家交流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互利合作”,进一步推动中白科技合作走向深入。
促项目:深化区域协作与成果转化
陕西通过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支持创新主体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攻关。白崇军提到,“十四五”期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施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30项,省级项目370项。例如,西安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攻克高温锂电池技术难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意大利特伦托开发的高效微波无线传能技术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区域合作方面,陕西重点推进与港澳、中亚的项目落地。刘磊表示,陕西将“认真落实阿斯塔纳宣言提出的‘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重要倡议”。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哈萨克斯坦推广粮油作物良种,隆基乐叶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光伏技术合作,一批医疗企业在中亚推动创新疗法本土化应用,形成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
强交流:广纳英才促融合发展
陕西坚持将人才作为科技开放合作的核心要素,持续优化引智环境,加强科技人文交流。马玲介绍,陕西通过“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项”帮助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7名,目前全省持有效工作许可外国人3500余人,其中高端人才占比约20%。她表示:“我们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陕工作、投资创业”,并强调将“持续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陕西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陕西还依托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600余名;举办中国—中亚绿色能源院士论坛、中国—独联体钛科技周等高层次活动。马玲指出,陕西通过外国专家书屋、联谊活动等“帮助外国专家了解中国、了解陕西,传播陕西好声音”,有效促进科技人才互动与情感认同。
陕西以科技创新为纽带,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平台构建、项目推动与人才交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未来,陕西将继续锚定科技强省目标,拓展合作空间,推动更多务实成果落地,为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陕西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盛丽萍 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