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就能提交纠纷诉求,不用跑法院、不用等排期,在家门口就把问题解决了,这司法温度真贴心!”近期,不少群众在了解到陕西省黄陵法院推广的“码上解纷”小程序后,发出了这样的真切感慨。
为打破司法服务与群众间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扫码解纷新体验,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黄陵法院采取多元化推广方式,推动“码上解纷”小程序走进千家万户,切实提升了司法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与时效性。
为破解基层司法服务“触达难、响应慢”的问题,在延安中院推出“码上解纷”微信小程序后,黄陵法院主动打破部门壁垒,联动多方力量构建协同治理体系,激活基层解纷“一池春水”。
深度对接镇办综治中心。全面融入镇办综治中心统筹协调体系,借助其资源整合优势,为“码上解纷”推广搭建跨部门协作平台。紧密联合社区网格员。发挥其贴近群众的“前沿哨所”作用,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携手基层治理力量。形成“法院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闭环。各方密切配合,引导群众主动认识、乐于使用“码上解纷”小程序,共同构建起“多元联动、扫码即办”的基层解纷新格局。
为让不同年龄、不同习惯的群众都能“会用、想用、常用”“码上解纷”小程序,黄陵法院组建专项工作小组全员出动,联合村镇社区创新推出“线上+线下+精准触达”的立体推广模式,用“接地气”的方式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将村组大队部打造成固定宣传站,张贴色彩鲜明、内容通俗的宣传彩页,利用村民办事、活动的契机进行长期提醒,同时在办事窗口摆放便携操作指南,由村组干部结合日常走访,对常来大队部的老人、务农群众等群体“按需讲解”,用乡音土话把小程序的功能说清说透。
依托村组微信群、商户交流群的强互动性,由村干部、网格员推送小程序二维码、操作指南及真实解纷案例,针对年轻人、商户等“手机不离手”的群体,突出“足不出户解纠纷”的便捷性。鼓励群成员转发分享,形成“一人用得好、邻里都知道”的裂变效应,让小程序在社交圈中自然传播。
针对中老年人“不会用微信、怕操作麻烦”的顾虑,组织干警开展“送码入户”行动,结合村民身边的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等真实案例,演示“扫码—提交—受理”的全流程,用“看得见的效果”消除顾虑,同时还引导他们教子女、传亲友,让小程序从“会用”到“常用”,真正融入群众生活。
三种推广方式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既照顾了不同群体的接受习惯,更让群众在每一次宣传、每一次指导中,切实感受到数字化司法服务的温度与便利。
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推进,“码上解纷”小程序送码入户工作已覆盖辖区80%以上的家庭和商户,从乡村院落、田间地头到街边商铺,从老年群众到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指尖操作就能获得专业司法指引,不仅实现了司法服务从“纸上宣传”到“指尖办理”的转变,推动了司法资源从“法院内循环”向“家门口服务”的延伸,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成为群众身边看得见、用得上的“解纷利器”。据统计,自活动开展以来,黄陵法院共计向全县9个社区、110多个行政村、40000余户村民推广“码上解纷”微信小程序,且已有部分当事人通过小程序向法院提出调解申请,现相关案件已经入调解程序。
下一步,黄陵法院将继续深化“码上解纷”小程序的推广与应用。一方面,针对未覆盖区域开展“查漏补缺”,联合社区、偏远村组推进送码入户,力争实现辖区家庭、商户“全覆盖”;另一方面,健全完整的跟踪机制,确保每一件纠纷诉求都能“及时接、快速办、有回音”,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用科技赋能司法服务,让公平正义以更便捷、更温暖的方式,抵达每一位群众身边。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贺欢欢 周玮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