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当中国日报记者步入西安城墙数字方舱指挥中心,巨型屏幕上实时跳动的数据流,正无声诉说着一段科技与历史对话的新篇章。13.74公里的明代古城墙,如今被赋予了全新的“数字生命”。通过十余种尖端无损探测技术进行全方位扫描,累计超过24TB的高精度数据,共同构建起一个智能化的“数字方舱”平台。这项创新工程,正用最现代的科技语言,守护着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全身CT”扫描 破解遗产保护行业难题
“我们运用10余种地球物理方法,对全长13.74公里的城墙进行了全面CT扫描。”西安城墙管委会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总监赵彬介绍,这项技术攻关揭示了城墙内部夯土结构、孔洞分布等关键数据,实现了对墙体内部状态的精准把握。
扫描只是基础,数据的整合与应用才是核心。赵彬表示,他们已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骨干企业共建14家联合实验室,归集了八大类数据,并结合12种AI算法,构建起西安城墙文化遗产高质量数据集。
目前,平台已取得33项软件著作权、5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72张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其中包括陕西省首张文化遗产数据模型证书和西部地区首张实景模型数据资源登记证书。
西安城墙实施预防性保护 文物守护迈向“治未病”
“我们改变了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传统修缮模式,转向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治小病、防大病。”西安城墙管委会文化遗产保护部负责人高衡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二十余年,亲历了保护理念的深刻变革。高衡表示,“西安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墙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下的伟大文化馈赠。保护好这份馈赠,是我们这一代人乃至未来世代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一变革中,“数字方舱”集成物联网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起“监测-巡查-保护-风险”闭环管理体系。平台实时监测沉降、裂缝、倾斜、位移、含水率等五类指标,通过AI算法进行数据研判。目前,城墙全线布设的监测点位中,93处显示为安全的绿色,7处为需重点关注的黄色,系统可自动生成研判报告,为文物保护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数据激活千年文物 数字赋能彰显价值
海量数据不仅服务于文物保护,更激活了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的新动能。在文化传承方面,西安城墙提取色彩、纹饰、文笔、符号等元素,形成系列数字图库,为文创产品开发、游戏、VR/MR体验提供资源支撑。通过将数字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旅融合方面,西安城墙持续推出创新体验项目。含光门遗址博物馆虽面积不大,却精致地展示了从隋唐至今的城墙历史;永宁门每晚举行的“梦长安”大唐迎宾盛典,已成为全国城墙类实景演出的首创;连续举办38届的新春灯会,更成为全球华人寻找年味的重要目的地。
让西安城墙文化IP走向世界,并非一帆风顺。面对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西安城墙始终坚持推动品牌国际化的战略方向。2023年,西安城墙春节景象亮相美国时代广场;2021年,西安城墙发起成立了联合国地方当局联合会(UCLG)城墙城堡机构联盟,吸引意大利、英国等24个国家的成员参与。
西安城墙文旅发展部负责人朱媛表示:“我们通过这一平台,与全球同行共话城墙保护与文化传承。”“全球征春联”等特色文化活动也让更多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线上+线下”协同 守护文物安全
对于一线文保巡查队员张宸毓来说,“数字方舱”带来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目前仅有4名巡查人员负责全线巡查工作,传统的人工测量方式已转变为智能化的巡查模式。通过文保小程序,巡查人员可及时上报发现的问题,系统会自动反馈预警信息,指导对重点部位进行多频次巡查,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数字方舱的预警功能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的局限。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分析发现肉眼难以察觉的裂缝或沉降等细微变化,及时通知巡查人员进行现场复核和测量,大幅提升了文物保护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如今,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代城垣,正通过科技创新焕发新的生机。西安城墙“数字方舱”项目不仅守护着千年文脉,其创新的保护理念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方案”,彰显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技术实力与创新智慧。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子怡 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