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瞧这皮影挂件,全是按老秦腔经典角色复刻的,挂在家里既有烟火气,又藏着咱陕西的老味道!”路边摊主的吆喝里,藏着西安最朴素的文化密码。初秋的风拂去盛夏的燥热,踏上德福巷与书院门的青石板路,一场沉浸式“City Walk”,不只是遇见街巷的秋意,更是与一座千年古城的灵魂对话。在这里,烟火气是活着的历史,墨香是流淌的文脉,每一步都踩着长安的过往,每一眼都望着古城的新生。
德福巷藏在城市繁华的褶皱里,却把西安的“暖”揉得恰到好处。青砖路旁,文创小摊上的银饰映着日光,兵马俑书签、大雁塔笔记本上的纹路,是陕西文化写给游客的“明信片”。游客与摊主的讨价声、小酒馆里飘出的桂酒香气、门楣上悬着的暖黄灯笼,不是刻意营造的“复古”,而是西安人日复一日的生活肌理。这里没有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只有脚步慢下来的从容——来自西班牙的Rebeca和Burgos夫妇用手机定格景致时,眼里的惊喜 他们向记者表示:“德福巷是个好地方,车辆少、街区氛围好且有很多商店,自己在网络上看到中国网友推荐打卡的好地方。”回答完记者提问,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赶往西安城墙。德福巷每一个异乡人都能卸下匆忙,在无车的街巷里触摸到西安的“生活温度”,了解这座古城对“日子”的珍视。”
巷口老槐树下的新婚夫妇,更是把这份“暖”酿成了浪漫。白纱轻扬时,路人驻足的微笑、轻声的祝福,让德福巷的秋意不止有草木的静美,更有人间的温情。这是西安最动人的模样:它不只是陈列着历史的“博物馆”,更是承载着人间烟火的“家园”,让爱情在这里与千年时光撞个满怀,让平凡的幸福有了古城墙般厚重的底色。
告别德福巷的烟火,书院门的墨香便撞入怀中——那是西安刻在骨子里的“雅”。李女士带着女儿画扇面,金黄菊花、红色枫叶在宣纸上晕开的,李女士表示:“这不只是秋日的景致,更是文化传承的日常课。”孩子笨拙却认真的毛笔字,是千年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的“新芽”。而经营篆刻工作室32年的杨师傅,用一方方手工印章诠释着“坚守”的重量。杨师傅表示:“机器雕刻再快,也复刻不了手作的温度,更替代不了‘一辈子守一门手艺’的匠心。”这匠心,是书院门的魂,它让篆隶楷的墨迹不只是停留在纸上,更流淌在匠人的指尖、游客的心上,让“老祖宗的手艺”在商业化的浪潮里,始终保有一份清醒的从容。
青石板路上,书法爱好者笔下的“长安秋韵”、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的“秋雁”、糖画师傅勾勒的“十二生肖”,还有巷子里悠扬的古琴声,墨香、糖香、琴声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人轻轻拉入“诗意长安”的梦境。可这梦从不是虚幻的怀旧——外国游客围着糖画师傅追问渊源时,眼里的好奇与惊叹,恰是书院门的“雅”最动人的力量:它不只是本地人追忆过往的“自留地”,更是向世界敞开的“文化窗口”,让千年文脉在跨文化的对话里,焕发新的生机。
这场秋日City Walk,走过的是两条街巷,读懂的是一座古城的精神。德福巷的烟火,是西安的“烟火气”,是它作为“生活之城”的温柔——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温度;书院门的墨香,是西安的“文脉气”,是它作为“文化之城”的底气——它让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活在匠人指尖、百姓生活里的传承。
从Rebeca夫妇对西安的偏爱,到李女士带娃习画的坚持,从杨师傅守艺三十载的执着,到新婚夫妇定格的浪漫,这些细碎的片段,共同拼成了秋日西安的画卷。这画卷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却藏着千年古城的生命力:它不执着于“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与当下交融,让烟火气滋养文脉,让文脉点亮烟火气。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王俊俊 盛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