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水从秦东大地蜿蜒而过。广袤的农田、兴旺的产业、蝶变中的乡村,铺展开富美渭南不一样的时代画卷。
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万般精彩在秦东大地持续绽放。近年来,渭南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为核心,千方百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一步一个脚印把脱贫成果巩固好、把有效衔接做扎实。田埂上、大棚里、农舍前,一个个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的有力举措精准落子,带来的是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和美乡村建设日新月异、基层治理创新层出不穷……
数字反映实绩:近年来,渭南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 5266户16391人,户均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4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15184元增长至2024年的18769元……渭南市正以系统思维、“滴灌”帮扶破题,让脱贫群众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让乡村发展见美、见富,更见未来。
民生保障“织密网” 幸福底色更鲜亮
9月3日,渭南市澄城县韦庄镇楼子斜村,村民刘晓光在自家地里忙了一上午,回到家第一时间拧开水龙头。
“以往总为停水发愁。尤其是天热的时候,一旦断水,人受罪是小事,庄稼可就遭殃了。”看着汩汩清流,刘晓光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去年,政府派人来连夜修管网、换水管,这水就再没停过。”
楼子斜村地处当地供水管网末端,每到用水高峰期,水压不足现象时有发生。2024年以前,刘晓光一家正忙着做年夜饭,水突然停了,一家人顿时傻了眼。随后,刘晓光拨通了农村供水服务电话,没想到工作人员连夜就进了村。
帮扶还没有止步。水务部门争取资金,对末端供水网进行改造升级,让当地9个村1.35万名群众不再为用水发愁。
“三保障”是连接民生福祉与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这几年,渭南市多向发力夯实“三保障”基础,落实落细“七长”责任制,脱贫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零辍学;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100%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实施危房改造0.2万户;建成农村供水问题响应机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53%。
保障机制日益健全,各项举措精准落地,让群众幸福生活愈发可感可及。
临渭区官路镇党集村村民李稳态曾因意外摔伤导致生活困难,一家人的生计成了问题。村干部通过常态化排查,发现了他的困境,及时将他家纳入监测对象。
“干部跑前跑后,为我申请了大病补助,还安排我担任村里绿化管护员。”李稳态高兴地说,“现在,两个娃娃参加了工作,我每个月也有稳定收入,日子好得很。”
李稳态的转变,源于“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近年来,渭南市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测体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市累计纳入监测对象5266户,其中79.3%已稳定消除风险。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31元,增速快于城镇1.1个百分点……渭南正用一项项扎实举措,织密民生保障网。
产业就业“双驱动” 振兴动能更强劲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发展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稳定收入是关键。
走进富平县刘集镇曹管村博乐奶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一座座现代化羊舍整齐排列,2000多只奶山羊正在享受美食。
作为陕西首个奶山羊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这里设施齐全、功能多样。合作社负责人杨都强称,合作社建成三大中心,不仅养殖奶山羊、卖鲜奶、育良种,还通过兽医门诊、技术培训、饲草加工等多元服务,把上千户养殖户镶嵌在各个产业环节。
靠着养羊,村民张庄娃家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政策有补贴、专家来指导,这几年光养羊我一年收入就有七八万元。”看着自家20多只膘肥体壮的奶山羊,张庄娃乐得合不拢嘴。
“小羊子”串起大产业,只是渭南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渭南立足特色资源频频布局,以三产融合为突破,推进乳制品、柿子、特色果业、粮油肉菜深加工4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提档升级,打造出省级农业全产业链重点县7个、典型县7个,培育出10个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42家。
数据勾勒产业经济“上扬曲线”。2024年,4条深加工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过渡期以来,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扶贫互助资金30多亿元,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让更多农村群众端稳产业增收“金饭碗”。
产业连着就业。在合阳县洽川镇南义社区葫芦种植合作社里,脱贫群众王杰正在雕刻葫芦,指尖翻飞间,精美图案逐渐呈现。
“以前没技术找不到活。现在政府请来专家免费培训,让我吃上了‘技艺饭’,日子更有奔头了。”说起现在的生活,王杰眉眼带笑。
以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以项目推进拓宽就业市场。近年来,渭南把“稳就业”作为激活脱贫人口内生动力的关键一招,频出实招妙招: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加快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布局,深挖乡村公益性岗位潜力;推动就业帮扶车间、社区工厂遍地开花……
如今,渭南市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4.62万人以上,1.87万脱贫人口被安置在乡村公益性岗位上,近1万名群众通过社区工厂、乡村工匠带动实现稳就业……一个活力满满、紧密融合的产业就业体系,正稳稳地托起脱贫群众的致富梦。
“内外兼修”聚合力 和美乡村更宜居
门前道路干净整洁,村中绿植四季常青,群众休闲有公园、干部团结有干劲……漫步在渭南的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蓬勃发展的活力。
近年来,渭南市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以治理促发展、以产业夯基础、以环境促宜居,高标准深化“千万工程”,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城乡“颜值”飙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满。
如今,全市102个乡镇实现三级公路全覆盖,乡村振兴片区化加快推动区域协同发展,71个省级示范村、110个市级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从“一片美”到“全域美”,一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乡村建设,不仅要有“颜值”,更要有内涵。站在韩城市西庄镇楼枝村的田野间远望,光伏板层层叠叠,花椒树郁郁葱葱,楼房瓦舍错落有致。进村的文岭路蜿蜒伸展,吸引四方游客到村里逛一逛。
曾经的楼枝村,产业匮乏,环境脏乱差。2023年,村里构建“党支部+网格长+网格员+农户”四级治理体系,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清垃圾、美庭院、建文化廊道、打造法治阵地,村子焕然一新。
“环境美了,产业也‘活’了。”指着四周连绵的青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军锋说,前两年村里成立合作社,规模化种植花椒,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同时,引进农光互补项目,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治理见实效,发展后劲足。如今,越来越多的乡村正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新路径。在潼关县,“巷子议事会”让村民生活更体面;在大荔县,“乡村大食堂”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
从创新治理率先探路,到和美乡村活力迸发,秦东大地上,一个个乡村正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解锁“富美”密码。这密码,藏在绿水青山间,也藏在缕缕烟火里。
眼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即将结束,但帮扶的脚步从未停歇。动态监测机制持续守护,产业联农带农模式不断深化,就业创业政策精准落地……渭南市正以稳扎稳打、创新突破的姿态,推动帮扶政策常态化、长效化,一条多元产业融合、城乡共富共美的新路径越走越宽阔。(记者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