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关中平原,秋阳正好。在陕西省礼泉县的土地上,丰收的图景正从南到北铺展开来——北部九嵕山脚下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烟霞镇袁家村的老街上,biangbiang 面的香气裹着游客的笑声飘远;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葡萄架下,亲子家庭边采摘边拍照……从“中国苹果之乡”“御果之乡”的老招牌,到如今“农文旅融合”的新名片,这座关中小城正以“果业筑基、文旅赋能、合作社联动”的三重奏,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56.5万亩果园的“品种革命”,老果区长出“金果子”
“您看这秦脆苹果,果型周正个大,表面光洁鲜亮,目前正是着色期,等完熟后,果面呈条纹红,口感酸甜,果肉细腻无渣,糖度可达16以上。”在果业示范园里,礼泉县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瑞手指刚脱袋的果子,果皮的光亮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作为陕西老牌果业大县,礼泉曾长期面临“品种老、效益低”的困境——上世纪90年代大面积种植的秦冠苹果,因口感偏酸、耐储性差,逐渐被市场冷落;红富士虽成主流,但因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导致苹果价格起伏不定。
“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赵瑞的话道出了礼泉果业转型的决心。如今,全县56.5万亩果园已跳出“苹果单一化”的桎梏,形成“北部山区优质晚熟苹果,中部旱腰带特色御果,南部平原早熟苹果及时令水果”的差异化布局:北部20多万亩苹果优生区,重点推广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陕果”品种,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的指导,通过老园改造和新优品种引进重焕生机;曾经种苹果“赔本”的“旱腰带”地区,改种石榴、樱桃,寒温带气候让这里的石榴籽粒饱满,甜度比南方石榴高2-3个百分点,每斤能卖10多元;平原地带的5.5万亩桃树,每年五月成熟时,吸引众多游客自驾采摘。
在礼泉县城关街道办火烧寨村,果友专业合作社的500亩果园,堪称“品种升级”的典范。“最初种红富士,上色只能到7成,收购商压价到2.5元/斤,利润较低。”合作社销售经理光志旺介绍,2021年合作社狠心将老苹果树从离地60公分处锯断,重新嫁接瑞雪、瑞香红、秦脆等品种。“光等苗木挂果就耗了3年,前期基本在‘砸钱’,但现在值了!”如今,合作社的瑞香红苹果在一线城市的大型商超标价20元/斤,企业定制的伴手礼盒能卖到128元/盒,今年年产值已达200多万元,预计2027年所有果树进入盛产期后,年产值能突破900万元以上。
更让果农安心的是“科技护航”。在果友合作社的果园里,每亩地要施5方有机肥,专门建的沤肥区里,羊粪、秸秆与果蔬废料发酵成黑色的“营养土”;县果业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培训,邀请西农大教授现场实训,手把手教果农学习果园管理技术。
品牌化则让好果子卖出了好价钱。“以前果子好却没人知,现在贴上‘礼泉御果’的标签,身价立马涨!”拿起一盒包装精美的苹果,盒面上“礼泉御果·常享常念”的字样格外醒目。作为礼泉重点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礼泉御果”采用“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子品牌”模式,统一包装、统一参展,去年带动全县果品产值达84.18亿元,其中苹果产值57.65亿元,御杏、御桃、御梨、御石榴、樱桃和葡萄等特色水果产值26.53亿元。如今,礼泉已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小河御梨”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有机产品3个,绿色食品16个,曾经的“御果之乡”,正以现代品牌思维让传统水果焕发新生。
从袁家村到唐昭陵,“周末去礼泉”成新潮流
“老板,来碗biangbiang面,多放辣子!”虽然不是周末,但袁家村康庄老街上依然人气不减,油泼面的香气、皮影戏的唱腔、手工醋的酸香交织在一起。“这条街2007年国庆开放,成为陕西的著名打卡点!”村委会副主任王琪站在老街中段,指着两侧的木结构老建筑,语气里满是自豪。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年旅游综合产值12亿元的“关中民俗第一村”,六七十年代还是“耕地无牛、点灯没油,10年换了35任生产队长”的穷村落。
袁家村的逆袭,始于一场“无中生有”的文旅探索。2002年,现任村党总支书记郭占武提出搞乡村旅游时,不少村民反对:“咱村不靠山、不邻水,连个老槐树都没有,谁会来?”为了说服大家,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和村民分批去北京、成都、云南考察,还花4年时间琢磨“差异化”——最终确定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核心,把磨面、做醋、榨油的传统手艺“搬”到街上,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关中生活。
2007年国庆,袁家村景区开放,第一天就来了3000人。“村民们没想到,自家院子里卖凉皮、油饼,一天能赚以前一个月的钱!”王琪笑着说,如今的袁家村已从“一日游”升级为“度假游”,酒吧街、艺术街、温泉酒店一应俱全,62户原住民不到300人,却聚集了众多“新村民”,只要在村里就业创业,就能享受培训、分红等福利。更厉害的是“股份制”模式:酸奶合作社建厂时500万资金靠140人众筹,按持股比例分红;8个合作社涵盖醪糟、辣椒、面粉等产业,“赚了钱大家分,干事才有劲”,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5万元。
袁家村的成功,带动礼泉文旅产业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今年上半年,礼泉县共接待游客84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2%和12.3%。在县文化和旅游局的推动下,“离开城市 周末去礼泉”成为西安都市圈的热门口号——4月举办的乡村旅游品牌战略发布会,吸引超200家文旅企业参与;五一假期,礼泉高铁南站到袁家村、昭陵的公交车免费,凭高铁票全县景区免门票,177.5万游客涌入,旅游收入6.856亿元,同比增长88%。
昭陵博物馆唐三彩穿越千年时光,釉色依旧鲜亮如初
除了袁家村,礼泉的文旅版图不断扩容:昭陵博物馆正在进行改扩建,馆藏的8000余件唐代文物中,22通书法名碑、26合一级墓志是研究唐史的“活化石”,张士贵墓出土的贴金彩绘文武官俑更是国宝级文物;今年刚创建的醴泉湖国家3A级景区,夏日里花海连片,成为市民露营野餐的首选;堡里花海、东坪村生态停车场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跨界做文旅——80亩林地改造成萌宠乐园、水上乐园,暑期接待亲子游客超10万人次,“农文旅融合”让土地迸发双倍价值。
合作社+产业园,农户家门口捧起“增收碗”
“我家5亩地流转给园区,自己在这儿管葡萄,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比种玉米强十倍!”在礼泉欣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葡萄大棚里,村民正忙着采摘葡萄,手上的手套沾着细碎的葡萄汁。这个坐落于烟霞镇西屯村的产业园,占地1700亩,总投资1.5亿元,不仅是国家级AAA景区,更是周边村民的“就业福地”。
欣农兴的“共富经”,在于“输血+造血”双管齐下。欣农兴副总朱高介绍,园区通过土地流转,让周边区域的土地实现“品种升级”——推广彩麦、特色葡萄、优质红薯等新品种,农户不仅能拿到每亩800元的流转费,还能在园区务工。“我们优先雇佣50-65岁的村民,他们熟悉农活,又不便外出打工,在这里既能照顾家,又能挣钱。”目前,150余名村民在园区稳定就业,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
更难得的是,园区还把“好技术”教给农户。在酵素试验区,朱高掀开发酵桶,一股果香扑面而来:“这些是卖相稍差的葡萄、苹果和马齿苋,发酵成酵素后,既能喷叶片防病虫害,又能灌根改善土壤板结。”周边农户来参观时,园区免费提供酵素菌种,还派技术员上门指导。
果友合作社则用“土地入股+技能培训”带动农户增收。合作社不仅给土地租赁费,还定期组织种植培训,60多位农户从“普通农民”变成“技术能手”。“以前自己种苹果,只会施化肥、打农药,现在知道啥时候疏花、啥时候套袋,果子品质上去了,收购商抢着要。”村民说道。
礼泉县还通过“园区+合作社”的联动模式,让共富版图不断扩大。全县已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市级16个,县级103个,形成“省级布点、市级串线、县级全覆盖”的格局。陕西迈尼和烽火三嫂葡萄园区、沃野青青有机现代农业园区等20个重大农业项目,带动众多农户就业,增产增收。
从“单打独斗”到“全域协同”,礼泉的下一站
站在昭陵博物馆的台阶上,远眺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掩映在苍松翠柏间。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小城,正以“果业强、文旅活、农民富”的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对于未来,礼泉有着清晰的规划:果业方面,将继续推进老园改造,三年内实现瑞阳、瑞雪、瑞香红等新品种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建成“礼泉御果”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文旅方面,加快袁家村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推进任池九嵕山唐院、堡里村花海二期建设,还将对接东庄水利运营管理公司,规划东庄水库风景区,打造“唐文化+生态游”精品线路;共富方面,计划培育1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创业等方式实现增收。
“我们不仅要让礼泉的果子甜,还要让礼泉的日子甜!”赵瑞的话,道出了礼泉人的共同心愿。从56.5万亩果园的“品种革命”,到袁家村的“文旅奇迹”,再到农户的“增收故事”,礼泉正以“守正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具有关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座千年御果之乡,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成为西安都市圈里一颗璀璨的“乡村振兴明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