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5日起,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的中小学掀起“红色学习热”。孩子们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通过观看《全国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一起穿越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聆听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在共鸣中感受什么是“众志成城”。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平利没有让思政教育仅仅停留在“看视频”。他们俯身挖掘脚下的土地,把本地的红色记忆变成了最生动的教材。《缅怀革命先烈,传承平利精神》这门特色课,让课堂的主角变成了从这片青山中走出的革命先驱廖乾五。当英雄的事迹不再遥远,而是家乡人口中可亲可敬的故乡人,孩子们的眼睛亮了,家国情怀也变得真切而滚烫。
“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近年来,平利县切实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关键课程作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小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为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平利党政领导干部带头走进校园、站上讲台,逐步构建起“党委领导、党政共管、部门协同”的一体化思政工作新格局。与此同时,平利各学校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提高思政课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好思政课建设政治方向,主动谋划、大力推进,持续加强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场所设备等条件建设。
一堂好的思政课,应该是什么样?平利的回答是:它不该是照本宣科、“画圈圈”式的说教,而应是“亮堂堂”的、有光有热的生命课堂。
从小学的情感启蒙,到初中的思想奠基,再到高中的素养提升,平利精心设计学段衔接、内容协同的思政教学体系。课堂形式也焕然一新:真实情境、小组讨论、问题解析、学生讲述……教师用身边事打动身边人,以真情感染心灵,把道理讲活、讲透。更重要的是,思政元素还悄然融入了其他课程和日常活动——国旗下的演讲、主题班会、读书会,都成了润物无声的“思政微课堂”。
“有良教必先有良师。”平利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六要”标准锤炼思政教师队伍,通过培训研修、集体备课、轮岗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每年开展的县级思政“大练兵”、“教学能手”示范课、“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持续推动全县思政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文明实践润泽校园,红色经典“声”入思政。9月4日晚,平利县中学的体育场上热潮涌动,一场以“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为主题的朗诵会正在深情上演。这不仅是一场特殊的文化活动,更是开学季一堂别开生面的“活生生”思政大课。
朗诵会上,《吹号者》《长河吟》《国殇·不朽》等经典篇目在表演者铿锵有力、深情澎湃的演绎中重获新生,带领全场师生穿越历史烟云,重回烽火连天的岁月,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当《松花江上》的悲怆旋律响起,《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激昂节奏奏响,《映山红》的深情赞颂唱响,全场观众情不自禁跟唱,在歌声中重温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
平利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推动小课堂与大实践深度融合,实现资源统筹聚合、校内校外互动,充分调动并用好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进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紧密结合,打造行走的、鲜活的思政课。
有着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的平利,借助本土教育资源,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学生对家乡、对本土资源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据了解,近年来,平利依托茶饮首位产业,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依托规模茶企、茶园基地,建设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平利共打造4个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劳动教育基地。2020年4月21日后,平利推出《人与青山的逻辑》《茶香蒋家坪》等系列课程,带领学生重温考察路线,从一句句暖心话语、一个个动人场景中感知殷殷嘱托、深情厚谊,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热情。
不仅如此,平利进一步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长学校,引导家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更加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养成,培养亲密和谐亲子关系。积极邀请行业精英、模范典型、法制副校长等特聘兼职教师进校开展思政讲座,凝聚育人合力,有效发挥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重要育人作用。平利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经验入选教育部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爱心熏陶是最好的引领。心怀感恩之心,共将爱心传递。平利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组织发动爱心组织和人士,认领需求“微清单”,满足孩子们的“微心愿”,打造浸入式、体验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正直善良、勤学奋进、乐观向上的种子。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