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指导意见》,西安市鄠邑区法院执行局聚焦民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创新构建“暖企复苏·全链护航”机制,通过“纾困、赋能、焕新”三阶段贯通精准发力,构建全链条司法护航闭环,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快执通道破难题 17天为企业追回千万欠款
在东方公司与南方公司的委托生产纠纷中,东方公司与南方公司签订委托生产订单,南方公司依照委托生产协议生产车辆,因东方公司后续私自减少生产车辆数量,对南方公司造成呆滞物料损失,双方就该呆滞物料事宜协商未果,南方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并申请财产保全。
法院收到申请后,依托网络查控系统锁定债务人企业名下的3个银行账户,并在48小时内完成了保全。判决生效后,南方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鄠邑法院利用“惠企快执中心”执行绿色通道,迅速向被执行人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并将前期保全资金800万元执行到位,对剩余未履行的案件款,执行法官及时与被执行人东方公司联系,在执行法官的督促下,被执行人将剩余的200万元款项也全部履行到位。
从执行立案到执结仅用17天,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胜诉企业的合法权益,全力做到高效快立、快执。“感谢法院,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帮我们企业执行回来千万钱款,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申请执行人激动地说。
“活封活扣”显温度 企业续产与债权清偿双赢
在开元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中,执行干警李健行到现场依法对被执行企业开元公司的30余辆大型汽车进行查封。“公司就这几十辆车还能挣钱,如果法院扣走了公司就真的完了……”企业负责人焦急地哭诉着。“如果立即对车辆采取扣押措施势必会导致公司停产歇业,在职员工也将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为尽可能降低强制执行对企业正常运行的影响,充分考虑双方权益后,李健行多次协调双方当事人,最终通过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允许被执行企业继续使用该30辆营运车辆,但不得私自处置,被执行人将经营所得优先用于履行债务。
“一个公司就像自己从小养大的孩子,我们不愿意看到他的企业因此而‘夭折’,希望他们能够振作起来,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履行义务……”申请执行人说道。听到这里,开元公司负责人也对执行干警和申请执行人的理解表示感谢,主动偿还了案件款50万元,并当场承诺剩余案款一定按时履行,最终双方达成执行和解,握手言和。
“民营经济促进法要求我们从‘执行者’向‘营商环境建设者’角色延伸,要充分发挥法治引领、规范、保障作用,让更多企业在司法的护航中轻装上阵。”鄠邑法院执行局局长巨西挺说道。
信用修复+回访 助企业重焕发展活力
2025年7月,风华商贸公司因资金断裂拖欠两员工工资及经济补偿金50000元。执行法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发现该公司虽暂时经营困难,但其生产的产品已获得市场订单,有一定的履行能力。执行法官及时走访该公司并现场送达《督促履行告知书》,公司负责人收到督促告知书后主动向法院履行30000元,剩余的款项也在三日内全部履行到位。
在案件执结后,得知企业因涉诉导致贷款受阻,执行法官积极释明信用修复相关规定,并在向被执行企业送达结案文书的同时主动向其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帮助企业恢复信用评级,企业也顺利向银行申请到了贷款。
为巩固执行效果,帮助涉执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鄠邑法院执行局“一案一策”跟踪回访制度,执行法官在执后积极对风华商贸公司进行回访,针对回访中发现的用工合同不规范、考勤制度缺失等问题,及时开展“法治体检”,全面梳理问题,并详细讲解相关法律知识。风华商贸公司优化员工权益保障体系,从源头预防劳资纠纷的产生。目前该公司不仅产值呈增长趋势,还新增就业岗位10多个。
“《民营经济促进法》不仅为法院提供了履职‘路线图’,更通过制度设计明确了法院在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鄠邑法院将立足审判执行职能,奋力将法律条文从‘纸上字’变成‘手中策’,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让法治成为企业发展的‘定心丸’,以更高质效履职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鄠邑法院党组书记、代院长陈庆林说道。
(文中当事人名字均系化名)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