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国媒体齐聚航天育种基地 共探“一带一路”农业新机遇

11国媒体齐聚航天育种基地 共探“一带一路”农业新机遇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17 16:1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16日,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陕西省网信办和环球网联合主办的“走读中国-遇见陕西”活动邀请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格鲁吉亚等11个国家的外媒记者走进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面选育基地。

在深入了解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带一路”航天农业智能装备创新中心的最新成果后,大家还就航天科技助力现代农业发展、推动国际合作等话题展开交流。

太空种子落地生金 筑牢粮食安全与生态防线

作为陕西省科技厅批准设立的科研平台,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工作任务是通过太空诱变,结合分子和传统育种技术,选育优质、抗逆、高产植物新种质。以陕西为中心,面向中国西北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致力于航天农业、航天育种的科研、教学、示范、推广工作。

在中心主任、著名航天育种专家郭锐教授带领下,团队已将600多份涵盖蔬菜、花卉、农作物、中药材等6大类别的搭载材料送入太空,其选育出的2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已在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园、示范园等进行推广种植。

参观记者们走进田间实地参观了园区内的航天育种瓜果蔬菜、牧草及听取太空油菜与小麦等品种选育成果,对其中选育成功的抗寒耐盐碱的星际神农牧草品种、抗倒伏高产太空小麦以及多种航天蔬菜品种深感兴趣。

智能装备破局攻坚 破解高寒盐碱地区种植难题

为应对中国北方及中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沙漠化、荒漠化、粮食安全、生态危机等挑战,西安理工大学联合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航天基地)、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成立“一带一路”航天农业智能装备先导创新中心。

中心主任西安理工大学李艳恺教授介绍说,中心依托陕西的航天产业、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和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优势,广泛的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聚焦中国北方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寒盐碱地区的复杂地形下的农业、林业、草业、生态专用无人机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研发,并依托西安国家超算中心,建设航天农业的大模型,为农业智能装备运行和生产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工作。

目前,中心与外欧洲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Celso Grebogi教授等团队开展深度国际合作,在多机协同控制、复杂环境感知、能源优化等关键技术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在典型地貌区开展试验验证。

搭建国际合作桥梁 推动航天农业全球共享

“航天农业集成卫星遥感、北斗导航、无人机、大数据等尖端科技技术,实现‘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决策,已贯穿农业全产业链。”西安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航天基地)袁国骏主任强调,西安中加卫星通讯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将积极推动中国航天农业科技“走出去”,加强与国际伙伴在技术转移、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在随后的座谈中,各方围绕“航天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航天育种技术产业化”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航天农业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关乎全球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未来将共同搭建航天农业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推动中国航天农业智能装备与航天育种技术服务于“一带一路”更多国家和地区。

“此次‘走读中国’陕西之行,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科技赋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传递给国际友人,愿大家通过此次的发现之旅、友谊之旅中收获新知,增进了解,共同播下友谊与合作的种子。”陕西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中心苗欣部长说。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