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信息传播局、当代世界出版社与西安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外青年万里读行:从长安到世界”主题沙龙,在千年古都陕西西安开幕。中国、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党媒体青年负责人、专家学者、诗人作家,以及西安外国语大学师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叙丝路深厚情谊,共话文明交流互鉴。
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吴耀武主持开幕式。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部长助理朱锐在致辞中强调丝绸之路精神的重要意义,指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品质,勉励各国青年以对话增进理解、以合作谋求共赢,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刘振涛在欢迎辞中,深入阐述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介绍西安在保护传统文化、探索新时代丝路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成果。陕西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高进孝呼吁青年一代主动肩负文化交流使命,以开放包容姿态为促进文明互鉴注入青春力量。吉尔吉斯斯坦卡巴尔国家通讯社国际部主任努尔然·卡斯马利耶娃表示,丝路精神既是历史回响,更是应对当今全球挑战的重要理念,呼吁各国媒体人争做文明对话的桥梁。
开幕式上,刘振涛代表西安外国语大学与当代世界出版社社长李双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同时,新书《旅美华语诗典》发布启动仪式同步举行,为主题沙龙奠定人文与学术交融的交流基调。
主旨发言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主任黄达远以《从“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看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为题,从历史地理维度深入剖析丝路沿线多元文明交汇的动力机制;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以《从中欧班列看丝路新篇:长安再启繁荣新程》为题,从实务视角探讨新时代背景下设施联通、贸易畅通与人文交流协同发展的路径。
青年分享环节,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代表苏子涵、金晓璨、王齐超及塔吉克斯坦留学生米娜,分享了各自参与文化保护、国际交流的经历。米娜结合本国丝路遗址的文化记忆,表达了新一代青年对和平与合作的向往。
分组讨论环节设置两个会场,以“从长安到‘一带一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变与不变”为主题,分别展开深入交流,畅谈媒体合作与政策协同,以及如何通过国际项目培养跨文化媒体人才。乌兹别克斯坦“民族复兴”民主党下属教研与分析中心民意研究和社交媒体分析部公共关系处处长沙夫卡特·鲁兹梅托夫提出构建“新丝路信息走廊”的倡议,蒙古新闻网高级撰稿人巴特额尔登·额尔登吉雅则强调了交流项目对青年能力塑造的重要性。现场讨论热烈,思维碰撞不断,共识持续凝聚。
同期,当代世界出版社在主会场举办《旅美华语诗典》新书分享会。受邀嘉宾邓康延、作者唐程分别以“汉语越洋,诗归秦岭”“回到诗歌的故乡”为主题,分享对文学跨文化传播的思考,现场学生积极互动,将文化交流主题延伸至文学与情感层面。
活动尾声,与会嘉宾参观西安外国语大学校史馆与协同创新中心,进一步了解该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成果。
本次主题沙龙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有效提升了中外青年对丝路精神的认同,拓宽了国际合作网络,为促进文明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者纷纷表示,将把西安的故事、丝路的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和平与发展的薪火代代相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