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学者西安对话 共探文学中的“地方性”与“国家性”

中俄学者西安对话 共探文学中的“地方性”与“国家性”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29 20:2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9月27日晚,第十三届《俄罗斯文艺》学术前沿会议的重要环节——中俄学者圆桌会议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化体验中心会议厅举行。本次圆桌会议以“文学在当代中国和俄国的地方性与国家性”为主题,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温玉霞教授主持,特邀陕西省作家协会三位作家宋宁刚、邢小俊、丁小龙,与来自俄罗斯及国内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度对谈,共同探讨文学创作中的在地表达与国家叙事。

创作实践:俄罗斯文学的当代启示与地方书写

在创作实践层面,三位作家结合各自的写作经历,分享了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持续影响与当代启示。宋宁刚指出,尽管不同代际的中国写作者对俄罗斯文学的接受有所变化,但其经典作品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他强调,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为当代中国作家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精神资源。

作家邢小俊则以陕西文学“走出去”的具体实践为例,分享了地方文学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他总结道,通过参与国家翻译工程、聚焦丝绸之路主题传播以及推动中俄作家直接交流等多种方式,陕西文学正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丰富了中外文学交流的实践模式。

作家丁小龙从创作本体出发,阐述了俄罗斯文学对其写作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俄罗斯文学、音乐与电影始终具有“直抵灵魂”的深度,这种深度激励着写作者不断探索,努力成为“灵魂的勘探者”与“艺术边界的开拓者”。在他看来,这种对精神深度的追求,是俄罗斯文学留给当代创作者最宝贵的遗产。

学术研究:构建双向对话与中国话语

在学术研究层面,与会学者呼吁加强中俄文学的双向对话,推动中国学术话语的自主构建。多位学者指出,当前中俄文学交流仍需深化,应积极搭建创作与研究的桥梁,促进俄罗斯文学研究成果向公众与中国作家的有效传播。

有学者进一步建议,陕西省作家协会可与高校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围绕“现实主义的传承与演变”等具有共通性的核心议题,共同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此举将有助于深化两国在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层面的互动,为构建更加平等、双向的文学交流格局提供学术支撑。

跨文化实践:拓展交流维度与注入思想动力

本次圆桌会议作为第十三届《俄罗斯文艺》学术前沿会议的特色环节,不仅拓展了中俄文学交流的维度,也为地方性书写与国家叙事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新的思想动力。会议为作家与学者创造了直接对话的空间,使创作经验与学术思考得以相互印证、彼此激发。

通过这种跨文化、跨领域的深度交流,与会者进一步认识到,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文学的地方性与国家性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恰恰能够为国家叙事乃至人类共同的情感表达提供更为丰富、更具生命力的内容。

本次圆桌会议的成功举行,是本届《俄罗斯文艺》学术前沿会议在推动学术对话与实践结合方面的一次成功实践,也为未来中俄人文交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对话模式与交流范例。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 韩博轩)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