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创新推出“城墙文化客厅”项目——将13座静默千年的军事防御敌楼,匠心焕新为公益性主题文化展馆,并于10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一文化遗址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以系统性规划为纲、精细化改造为笔,打造出集历史教育、艺术鉴赏、民俗体验于一体的文化空间群落,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交出了一份可借鉴的示范答卷。
文物活化践初心 文化惠民见实效
此次敌楼改造提升工程,是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深入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意见》等政策精神的具体行动。项目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核心策略,将军事防御遗迹创造性转化为文化传播载体,实现“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良性循环。
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始终以“守护历史文脉、服务人民群众”为使命。管委会主动破题,把厚重“文化家底”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惠民资产”——让曾经“远观不可近赏”的敌楼,变成市民游客“家门口”的文化客厅。这一举措以最小成本激活最大文化价值,用实打实的文化产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历史底蕴。
三大主题织就文脉 千年城墙焕发生机
此次开放的13座主题敌楼,围绕“城墙历史”“中华文明”“陕西非遗与民俗”三大核心脉络,串联起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廊。
在“城墙历史”维度,36号敌楼“城门文化展馆”借助模型与动态影像,解析闸楼、箭楼、瓮城的军事机理,讲述18座城门的历史故事;41号敌楼“城砖展馆”以“一方城砖,一部筑城史”为主线,陈列隋唐至明清城砖铭文,搭配《天工开物》制砖工艺图示,复刻古代筑城的严谨匠心。
“中华文明”主题则聚焦汉唐辉煌,13号敌楼“昭陵壁画展馆”临摹珍品壁画,还原唐代服饰与宫廷生活;16号敌楼“瓦当文化展馆”汇集战国至秦汉瓦当,解读屋檐上的信仰与书法美学;35号“古代青铜镜展馆”、42号“唐代墓志拓片展馆”、69号“汉唐石刻艺术展馆”、98号“古金银铜器展馆”,从器物、文字、艺术等维度,全景展现汉唐文化繁荣。
“陕西非遗与民俗”板块让民间艺术“活”起来:2号敌楼“秦腔文化展馆”以戏服、脸谱、老剧本呈现西北戏曲魅力;6号敌楼“皮影文化展馆”再现华县汪氏皮影经典剧目,展现雕刻、表演与唱腔的综合艺术;7号“剪纸文化展馆”、10号“凤翔木版年画展馆”、97号“关中民俗艺术展馆”协同发力,构筑非遗活态传承空间。
创新展陈传文脉 文化赋能融日常
敌楼焕新不仅是物理空间升级,更是文化价值的深度重构。西安城墙以“建筑可阅读、历史可感知、非遗可体验”为展陈核心,让游客登临城墙时,既能饱览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雄浑壮阔,又能沉浸式触摸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陕西非遗的鲜活生命力。每座展馆均有专属设计,系统呈现“城墙建造技艺—汉唐文化气象—关中民间生活”的丰富层次,让千年城墙成为“可漫步的立体史书”。
从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工事,到如今服务大众的文化空间,敌楼的功能转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鲜活缩影。这个国庆假期,游客在千年城垣与现代展陈的对话中,开启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感受历史厚重与时代生机。
西安城墙管理委员会表示,未来将持续以创新手段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古老城墙真正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文化客厅”,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西安的历史智慧与时代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 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