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平利乡村艺术家陈巧云:让石头“开口说话”的文化传承者

陕西平利乡村艺术家陈巧云:让石头“开口说话”的文化传承者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10 20: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西河镇三合村,陈巧云用手中的画笔,让一块块沉默的石头焕发出艺术的生命力。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当许多人选择外出旅行时,陈巧云却沉浸在石头画创作中,用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深情。

从田间地头到艺术创作

1969年出生的陈巧云,自幼受父亲影响热爱绘画。“受父亲的影响,我几岁就开始喜欢画画了。”回忆起童年时光,她依然充满热情。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田间地头的树枝成了她的画笔,广袤的大地是她永不枯竭的画纸。“种地休息时,我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画,”她说,“那时候,再累也要画上几笔,画画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

从担任村妇联主任到经营理发店、服装店,陈巧云的身份不断变化,但对绘画的热爱始终如一。上世纪90年代的素描学习为她打开了专业艺术的大门,随后对国画、木版画的探索,最终让她在石头画中找到了最契合心灵的表达方式。

让石头承载乡愁与文化

在陈巧云手中,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她会为一块石头端详良久,仔细研究其形状、大小、纹理,直到石头的语言与心中的图景完美契合。“每块石头都在诉说自己的故事,”她说,“我要做的,就是听懂它们的心声,让这些沉睡的生命重新醒来。”

她的作品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远山的轮廓、老屋的瓦片、蜿蜒的村巷,都化作石头上鲜活的乡土记忆。更令人称道的是,她将平利县的非遗文化——弦子腔的悠远、女娲传说的神奇,巧妙地融入石画创作,让古老文化在石头上绽放新的生命力。

艺术传承与乡村振兴

2015年后,陈巧云积极参加各类绘画培训,不断提升艺术造诣。今年,西河镇在坝河畔为她成立了工作室,优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她新的创作灵感,这里也成为独特的旅游参观打卡点。她的石头画与镇上的老布鞋、篾制品等手工艺品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景观。

西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多次邀请陈巧云举办创作培训和交流活动,带动一批爱好者成为“乡村绘画师”。她的艺术创作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

“石头遇见了画笔,就获得了新的生命;我遇见了石头,就找到了心灵的归宿。”陈巧云说。在她的巧手下,一块块普通的石头变成了承载乡愁、诉说梦想的艺术品,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中国乡村文化创新的无限可能。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 韩博轩)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