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出席会议并讲话,陕西省人民政府省长赵刚致辞,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明非出席。
会议指出,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以“科技研发中心、人才孵化中心、成果辐射中心、交流合作中心”为建设目标奋发进取,取得一系列突出成绩。当前,文物领域诸多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面临革命性突破,呈现由点到面、交叉汇聚的发展态势。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需面向文物事业发展重大紧迫需求,强化使命担当,注重能力提升与成果转化,以更多科技供给支撑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会上,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对“十五五”时期文物领域科研布局进行了解读,六位嘉宾围绕基地建设与科研布局交流发言。
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敦煌研究院)主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介绍,“十四五”以来,基地承担国家级课题31项、省部级75项,发布各级标准12项,授权专利59项,在古代壁画、石窟寺与土遗址保护领域成果丰硕。研发的墓葬壁画微生物治理材料、砂岩石窟寺防风化技术等已应用于16个省市200余项工程,并逐步推广至吉尔吉斯斯坦、尼泊尔、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建议持续加强科研基地经费投入,规范运行管理,并定期组织全国性交流研讨会。
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北京科技大学),该校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坤龙介绍,基地围绕“四个中心”定位,全程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厘清中国冶金发展脉络,制定多项行业标准。现有40余名全职研究人员,近5年培养40余名硕博研究生,在多地设立工作站,参与三星堆青铜器保护等重大项目,还与剑桥大学等开展合作,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任,该所研究员高星表示,基地聚焦石器技术分析、古人类遗传等研究方向,“十四五”期间承担3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还承担中国科学院先导A、先导B的多项子课题、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以及国家文物局相关发掘与研究项目。团队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揭示东亚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演化规律,同时在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开展境外考古,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史前人类遗传研究,拓展国际合作。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主任,该公司首席专家葛家琪介绍,“十四五” 期间,基地提出砖石质文物建筑损伤预测模型等五项重要成果,研发的新型稳定性提升措施获国际发明专利。团队基于现实需求确定研究方向,通过系统试验验证理论,开展交叉学科攻关,技术已在20余家博物馆应用,还组织四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文物防震国际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山西省文物局局长刘润民指出,山西成立全国首个文物科技处,出台多项政策,将文物科技创新纳入地市考核。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1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6个省级文物科研基地,成立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等机构培养人才。“十四五”以来实施多项科研项目,建成“数字云冈”先进计算中心,累计采集文物数据3PB,未来将构建全链条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表示,陕西始终将“科技保护”置于文物工作核心位置,联合11个厅局出台文物科技创新实施方案,整合资源组建“文物科技保护创新联盟”;配套1000万元资金,与省科技厅联合发布“两链”融合文化遗产保护重点课题8项,与省社科联联合发布文物保护利用课题33项,在陕科研基地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近50项。同时,实施了5个地市馆藏珍贵文物、28处重点文物建筑和石窟寺等数字展示利用项目,推动文物科技保护国际合作,培育多支优秀人才团队。未来陕西将依托现有平台与科研协作机制,谋划“十五五” 文物科技工作发展规划,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据悉,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是依托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型企业等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机构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面向文物保护与利用需求,在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开展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创新性研究。自2004年以来,分8个批次设立了40家科研基地。
国家文物局有关司室、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代表参加会议。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