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绿色环绕的榆林镇北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全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38万处、可移动文物9.2万件(套),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753处;境内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总长超1500公里,并留存有烽火台等单体建筑1700多座、营堡40余座;石峁遗址、统万城携手入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引得各路游客纷至沓来,近距离感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岁月无声,却在榆林的沟壑峁梁间镌刻下一部厚重史册。作为文物资源大市,近年来,榆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要求,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榆林市统万城遗址保护条例》并于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全市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石峁遗址(资料图)
其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稳步有序推进了榆林卫城、吴堡石城、杨家沟革命旧址等重点文保工程,文物保存状况持续改善。成立市级长城保护中心,在长城沿线68个乡镇设立保护工作站,聘用文保员305名,设置标识2.3万多个,年均巡查超6万人次,初步建成智慧化管理体系,同步实施长城墙体围网160公里,有效遏制人为破坏。《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及相关规划陆续出台,其作为中华文明交流与典范的突出普遍价值逐步明晰。
榆林还科学统筹建设与保护,严格落实土地“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制定《榆林市基本建设考古前置管理办法(试行)》,并对榆林高新区、榆林经开区等区域开展考古调查评估,今年以来累计受理考古勘探项目200多项,截至目前已完成70余项。下大力气推进文物数字化,完成850件珍贵文物的信息采集,编辑出版《米脂卧虎湾》《榆林石窟艺术》等专著,建成省级以上文保单位资料档案库。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石峁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相继开放,基本陈列“长河万古流”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榆林博物馆、陕西长城博物馆等正在加快建设,全市备案博物馆达44家,多层次展陈体系初步形成。
在考古研究与阐释传播领域,市级有关部门先后引进4名田野考古高层次人才,持续壮大专业队伍。旧石器考古调查、史前石城调查、黄河流域革命文物调查等工作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累计复查“三普”点13883处、新发现文物点1267处,普查总量与新增数量均居全省首位。清涧寨沟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现榆林考古的重大突破。
日出时统万城的断壁残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明的载体。未来,榆林将以敬畏之心守护文明根脉,以创新之策激活文物价值,让尘封的历史重新流动,让文明的薪火照亮当代,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时代征程中书写一份庄重且诗意的“榆林答卷”。
记者 白万能 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