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花绘春秋 古村落焕新生——子洲园则坪村以陕北面花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面花花绘春秋 古村落焕新生——子洲园则坪村以陕北面花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0-25 15:0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南部,一条名为“南川”的川道蜿蜒穿行于黄土高原间。这片土地古称重耳川,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此流亡十二年而得名。川道向阳坡地上,裴家湾镇园则坪村静静伫立,一捧黄土承载着晋文公落难足迹,一道沟茆记录着介子推“割股奉君”忠义,一座山梁回荡着汉代飞将军李广射虎传奇。而让这座千年古村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的,并非仅靠尘封的历史,而是村民指尖绽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面花。这门以面粉为料、以巧手为器的民间技艺,正以独特的黄土文化魅力,成为撬动园则坪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支点,奏响古韵与新声交织的乡村振兴乐章。

黄土藏珍:千年文脉滋养下的非遗瑰宝

园则坪村的独特,在于其文化底蕴的深厚与鲜活。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村落聚居点,更是一座叠压着历史记忆与非遗基因的“文化富矿”。

历史传说铸魂:从重耳到李广的精神传承。

“老辈人常说,咱这土坡坡,重耳公子当年都踩过。”在园则坪村口的老槐树下,89岁老人王风东总能给孩子们讲起流传千年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避宫廷祸乱,率随从在此流亡十二年,当地百姓曾以粗粮、面馍接济这位落难公子。虽历经岁月冲刷,“重耳川”的地名、“重耳食面”的传说仍代代相传,为村落注入“坚韧不拔、逆境求生”的文化基因。

时至汉代,“飞将军”李广戍边陕北的传奇,为这片土地增添豪迈底色。村后海拔近千米的“射虎梁”,便是为纪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的典故而得名。两种精神特质历经千年沉淀,融入村民的集体性格,也为后来陕北面花的诞生与传承,埋下了深沉的文化伏笔。

面花技艺绽放:可吃可赏的“黄土艺术”。

在厚重历史滋养下,陕北面花成为园则坪村最璀璨的非遗明珠。这门诞生于农耕生活的技艺,绝非简单的面食制作,而是集祭祀、庆典、祈福、饮食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

“春节蒸枣山,清明捏寒燕,婚嫁做龙凤,满月蒸虎头。”已有62岁的省级面花非遗传承人崔彩花介绍,面花在园则坪村是贯穿人生重要节点的“仪式担当”。鱼形面花象征“连年有余”,龙形面花代表“祥瑞腾达”,十二生肖面花对应祈福纳吉,每一款造型都承载着村民的美好期许,既是敬天法祖、沟通人神的情感载体,也是维系乡邻亲情的视觉语言。

制作一面上乘的面花,需经数十道工序考验。从精选当年新麦面粉,到根据季节调节水温和面,再到用剪刀剪花纹、竹签压纹路、梳子划鳞片,最后以菠菜汁、红曲米、南瓜泥等天然植物色素上色,全凭老艺人代代相传的经验。蒸熟后的面花造型饱满、色彩鲜亮,既是观赏艺术品,也是香甜可口的美食,堪称黄土高原上“可以吃的文化符号”。

传承困境凸显:老手艺面临断代危机。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这门古老技艺曾一度走到失传边缘。2010年后,园则坪村8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村民多为老人与儿童。面花制作工序繁杂,从和面到蒸制需耗时两三天,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加之传统节日仪式感减弱,年轻一代对捏面花的兴趣日渐淡薄。

“2015年那会儿,全村能完整捏出‘二十四孝’‘八仙过海’复杂造型的,就剩我们5个老太婆了。”崔大娘的话语中满是无奈。如何唤醒这门深埋黄土的非遗技艺,让老手艺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成为摆在园则坪村面前的时代课题。

点“遗”成金:面花产业的活化实践之路

“不能让老祖宗的手艺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2018年,在裴家湾镇政府支持下,园则坪村党支部书记王道牵头,探索出“生产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的非遗振兴路径,让面花从农家灶台走向广阔市场。

建强人才梯队:破解传承断代难题。

“振兴非遗,关键在人。”王道深知,没有传承人的技艺,再珍贵的非遗也只是“博物馆里的展品”。2019年初,村里利用闲置老村委会旧址,改建“面花传习所”和“非遗工坊”,邀请王秀英等5位老艺人常驻传艺,采用“一对一”“老带新”模式,将选料、发酵、捏制等核心技艺倾囊相授。为鼓励村民学习,村里还免费提供面粉、色素等原料,学员制作的面花由村集体统一收购销售。

与此同时,村里联合裴家湾镇中小学推动“非遗进校园”,开设面花兴趣班,每月安排老艺人到校授课。“孩子们捏出小老虎、小兔子,高兴得不得了,还会回家教爸妈。”镇上相关学校老师说,截至2023年,面花兴趣班已覆盖全镇及周边镇的学校,培养累计达500余名小学员,十多名孩子的作品在省市青少年非遗展演中获奖,构建起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梯队。

打造特色产业: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解决了“有人传”的问题,园则坪村着手让面花“能变现”。2020年5月,“园则坪面花专业合作社”成立,将23户面花制作户组织起来,实行“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工艺标准、统一图样开发、统一销售渠道”的“四统一”管理。

“以前各家做的面花大小不一、口感参差不齐,最高只能卖5块钱一个。”合作社理事长王道介绍,统一标准后,面花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还开发出“节庆系列”“婚嫁系列”“伴手礼系列”等标准化产品,年产量达5万余个,2023年销售额突破18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2.6万元。

为提升附加值,合作社将联合高等院校的艺术系专家们进行文创升级:开发可长期保存的迷你装饰面花、礼盒套装,延伸出钥匙扣、冰箱贴等面花元素衍生品;结合重耳、李广历史IP,设计“重耳励志系列”“李广射虎英雄系列”主题面花,搭配图文传说卡片,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将得到更多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电商赋能更让面花“飞出深山”。2021年,年轻传承人以“面花西施”为网名,在抖音、快手直播面花制作过程,通过讲解造型寓意、民俗故事,3个月积累近10多万粉丝,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5万元。如今,合作社已开设淘宝、拼多多店铺,组建5人电商团队,采用“真空包装+冰袋+保温箱”物流方案,订单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还接到美国、澳大利亚的海外订单,电商销售额占总营收的65%。

推动文旅融合:让古村落变身“活态文化景区”。

以面花为核心吸引物,园则坪村将深度融合历史传说,打造“文化+旅游”新模式。2022年,村里联合子洲县文旅局推出“探访重耳流亡地,体验千年面花艺”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可漫步重耳流亡古驿道,在面花工坊亲手捏制面花,到古窑洞改造的面花博物馆参观,入住融入面花元素的特色民宿,品尝“面花拌汤”“油炸面花酥”等特色美食。

每年清明节举办的“面花文化节”,更是成为村里的“文化盛宴”。2023年清明期间,村文化广场陈列1200余件面花作品,举办制作擂台赛,搭配陕北秧歌、信天游展演及重耳、李广故事讲堂,吸引游客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20万元。如今的园则坪村,废弃窑洞变身为博物馆、民宿,墙壁绘满面花与历史传说壁画,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活态博物馆”。

古韵新声:非遗振兴带来的乡村蝶变

以面花为引领的非遗振兴战略,为园则坪村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其影响远超经济范畴。

在经济层面,面花产业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留守妇女、老人实现“守着家,抱着娃,捏着面花挣钱花”。更可喜的是,18名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被家乡发展前景吸引,返乡开设网红民宿、运营短视频账号、开发AR面花体验项目,为乡村注入现代化活力。

文化层面,村民亲眼见证老手艺成为“香饽饽”,文化自豪感显著提升。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重新恢复,邻里在共同制作面花、参与民俗活动中关系更和睦,乡风愈发淳朴文明,面花成为促进乡村善治的“柔性力量”。

如今的园则坪村,“园则坪面花”已成为子洲县乃至陕北地区的文化名片,吸引文化学者、艺术家、投资者纷至沓来。而面花制作以粮食为原料、过程天然环保的特性,也让村庄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振兴之路,完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指尖捏的是面花,连的是历史与未来;村里变的是面貌,显的是文化的力量。”王道说,园则坪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最宝贵的资源,往往藏在自身的历史文脉与百姓生活中。这条以文化为根、以非遗为魂的振兴之路,也为全国千万传统村落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园则坪样本”。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贺占龙)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