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第三届丝绸之路(中国—中亚)模拟联合国大会暨中国—中亚青年交流活动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校区隆重开幕。大会以“文明交响,和衷筑梦”为主题,由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多部门指导,吸引了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友好国家及国内25所高校代表参与,共同见证这一国际青年交流盛会。
多方嘉宾共话合作 全球治理人才基地揭牌
开幕式由西安外国语大学校长吴耀武主持。校党委书记刘振涛在欢迎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活动对促进中国与中亚青年交流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学校在中亚教育合作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中亚机制秘书长孙炜东强调了中国与中亚合作的重要性,着重阐述丝绸之路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中国—中亚合作的广阔前景。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海波、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会长梁锋、中国联合国协会原副会长兼总干事刘志贤,从陕西与中亚教育合作成果、丝绸之路精神传承、青年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发表了致辞。
法国“爱和组织”主席、国际青年绿色设计创新联盟理事长克里斯蒂娜・贝尔纳博分享了该组织参与北京全球妇女峰会的经历,并提出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妇女权益保护。哈萨克斯坦驻西安总领事馆经济参赞伊萨耶夫・阿拜表达了对哈中两国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各领域深化合作的热切期许。联合国全球传播部驻哈代表弗拉基米尔・萨梅克、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副校长杜曼·艾特马甘别托夫发表视频致辞,塔吉克斯坦国际旅游与创业大学副校长霍希默扎达·拉诺在线参会。
开幕式上还同步举行“西安外国语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该基地将以“外语+专业+实践”的融合模式培养复合型治理人才。在各领导与嘉宾的见证下,基地正式启动。
在青年交流环节,民族舞蹈《家园》、多语种诗朗诵《凝聚共识,共创未来——人类的共同答卷》传递出各国青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心声。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小朋友阿米尔汗,用流利中文分享“中国梦”:“我希望用中文做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我的祖国,也让更多哈萨克斯坦朋友了解中国”,引发全场掌声。
最后,西安外国语大学模拟联合国协会进行模拟“中国—中亚峰会”的精彩展示,各代表出色的语言表达和谈判协商能力给现场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外国师生体验剪纸艺术活动
此外,不少来访师生亲自体验了位于校图书馆内的文化市集活动,现场的脸谱绘制、泥塑制作、剪纸艺术等非遗体验及中哈旅游图片展让外国友人连连惊叹,并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了深度交流。
哈萨克斯坦少年的中国情 立志来华学AI传文化
作为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哈萨克斯坦欧亚大学孔子学院11岁小学员卡纳托夫·阿米尔汗备受关注,会后分享对中哈文化交流的真切感悟时,更是滔滔不绝、尽显真挚。
阿米尔汗在大会上用中文发表感想
谈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阿米尔汗表示已在北京、天津、西安、乌鲁木齐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北京的天坛、长城、故宫让他印象深刻,并爱上了当地美食与可爱的大熊猫;在天津陪妹妹参加世界旱球比赛时参观了多处博物馆;乌鲁木齐的拉面也让他念念不忘。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让他格外心动:春节夜里亮闪闪的灯火、活灵活现的舞龙表演、各种传统美食,都让他觉得热闹非凡。
当被问及兴趣与规划,阿米尔汗眼里满是光芒:中国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让他充满好奇,还钟爱十分华语流行歌曲《夜曲》和江苏民歌《茉莉花》,现场的即兴演唱也是韵味十足。他透露,未来希望能到中国上大学,系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并广交中国好友;同时也想将哈萨克斯坦的自然景观、博物馆、阿拉木图公园与马车体验项目等介绍给中国小朋友。
阿米尔汗和妈妈合照
聊起西安,阿米尔汗的语速都快了几分:“西安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历史古城”,他认为西安的各种博物馆和其“丝绸之路起点”地位极具意义。尽管还没机会实地打卡兵马俑,但他通过视频早已被深深吸引,言语间满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期待。
本次大会不仅深化了中外青年对丝路精神的认同,搭建起中国—中亚青年对话桥梁,更以青年为纽带激活丝绸之路的时代生命力,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凝聚青春力量。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杨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