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的晨雾带着深秋的凉意,蜿蜒的山路上依稀可见茶人留下的深浅不一的脚印。顺着山路驱车前行,行至山顶,拨开缀着秋霜的枝叶,陕西紫阳县毛坝镇关坪山的古树茶园便豁然眼前。
这片茶园里的茶树依山势生长,有部分根系深扎嶙峋怪石的缝隙,部分挺立在层叠坡地之上。苍劲的枝条间,经秋露浸润的叶片仍透着苍翠,800至1000米海拔的朱溪河畔山岭,被满山茶绿覆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混杂着秋日山野特有的清冽气息,令人心神安宁。
园中有一株极为珍贵的紫阳种灌木古茶树,树龄已超三百年。其主干粗如碗口,树高近三米,伸展的树冠下,墨绿枝叶虽历经百年风雨,深秋时节依旧保持着勃勃生机。
据《紫阳茶史》记载,清代光绪年间,此地便隶属毛坝关,已是声名远播的贡茶产地。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2年10月,国有毛坝茶园在此成立,作为西北地区较早建立的国有茶场,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开拓重任。
这片沃土在土地改革时期,特意保留1200多亩连片的茶林与粮地,作为国家建设的储备用地。历经数十载发展,至1986年林业普查时,茶场面积为430亩。后经持续拓展,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规模。
园子里茶树品种多样,特别以叶片厚实壮硕的紫阳槠叶种、紫阳大青叶、紫阳大柳叶等紫阳本地的群体种为代表,构成了一个宝贵的茶树“基因库”。茶叶专家们都说,这些古茶树是明清甚至更早时期人工种植茶园的活证据,是陕南茶产业不可替代的根基和灵魂。
“从我记事起,这些老茶树就一直在这里了。”年过七旬的老茶农陈昌元凝望着树皮斑驳、刻满沧桑的古茶树,眼中满是敬畏。“小时候跟着老一辈上山采茶,他就指着这些树对我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在当地人心中,古茶树不仅是生计依托,更是祖先留下的无价财富,守护好它们,就是守护家园未来与子孙后代的饭碗。陕西金硒古树茶研究有限公司负责人汪义彬会定期上山巡查,仔细检视古茶树的叶片、枝条,监测病虫害情况,清除周边潜在隐患。“一旦发现问题,我们立即上报,县里的技术团队很快就能带着诊断方案和恢复措施赶来。”他一边细致检查,一边介绍道。“后续,我们还将为每一株重点古茶树建立详尽的电子档案,精确记录其位置坐标、树龄、树高、树冠大小、生长状况等关键信息,以便进行更科学、更系统的管护。”
对古茶树的深层保护,还体现在种质资源的挖掘与传承上。当地每年都会精心遴选其中发芽早、聚硒能力强的优良单株茶树,通过科学的繁殖与驯化技术,让这些历经数百年自然选择的优异基因,赋能紫阳茶产业更广阔的未来。
2019年12月,陕西金硒古树茶研究有限公司成立古树茶研究院,并着手将此地改造提升为更具示范意义的关坪山金硒古树茶园,为古茶树的保护与研究搭建起崭新平台。目前,蜿蜒于茶山之间的生态观光步道已然建成,每逢采茶季与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
一幅更宏大的发展蓝图正在关坪山加速推进:这里将打造一个集百年古茶园观光、茶叶标准化生产、山谷精品民宿、森林康养公寓、林间休闲生活、共享农场、亲子自然教育、乡村特色美食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4A级茶旅融合智慧型农业旅游目的地。
“从前啊,就晓得采茶卖钱。现在才真正懂得,世世代代守住这片青山,护好这些老茶树,才是留给子孙后代最牢靠的饭碗。”陈昌元深情地凝望着这片在深秋依然生机盎然的古茶园,缓缓说道。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张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