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中国文明乡风大会“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分会场活动在陕西延安文艺纪念馆举行。活动以“守护乡村根脉 绽放时代华彩”为主题,通过经验交流、成果展示推动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蒿慧杰出席活动。
研讨交流:探索农村文化遗产“双创”路径
活动围绕保护传承农村文化遗产对话、“文艺赋美乡村”的村庄实践、乡村记忆工程实践与创新等主题,汇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基层干部及乡土文化能人近百人,深入开展研讨对话。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农村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需先开展农耕文化摸底调查,对农事节气、农业景观、农耕技艺、乡村手工艺实施系统性保护,同时将挖掘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发展农文旅融合新产业新业态。
“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以文铸魂、以艺赋美,激活乡村文化内生活力。”一位基层干部代表的发言,道出了现场嘉宾对遗产保护“以人为本”的共同认知。活动现场同步启动“美翻了,我的村!”征集活动,来自陕西、浙江、安徽等8省的农民和基层干部代表共同参与,旨在挖掘更多基层文化传承故事。
成果发布:多维度夯实保护传承基础
活动现场发布多项重要成果,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支撑。其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报告》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编制,中心副主任陈洁介绍,农业农村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以来,农业农村部分七批次认定18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全国31省,25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量居世界第一),63项位于22省70个脱贫县,涵盖稻作、茶、中草药等起源地,涉及11种类型,60项位于少数民族地区。
陈洁还介绍,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各地统筹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构建起全方位保护利用体系:顶层设计上,遗产保护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等文件;管理制度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已实施并推进修订;投入保障上,开展遗产普查且遗产地加大资金与项目倾斜;宣传、科研、国际合作方面,通过多维度宣传提升影响力,依托多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以遗产为亮点讲好中国农耕故事。 同时,农业文化遗产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为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提供有力支撑。报告还选取典型案例,介绍地方经验以促交流互鉴,为各地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基层发声:文化遗产点亮乡村振兴实践
“用一沓沓朴素真诚的庄稼叙说,用一座座连绵起伏的青山铺垫……我的家乡一下子就水灵了起来。”来自江苏徐州贾汪区塔山镇沟上村的农民姚刚(“大米哥”)现场朗诵诗歌《我的家乡比春天都美》,分享家乡因文化传承带来的新变化,他感谢农业农村部与地方部门提供交流平台,并诚挚邀请与会嘉宾走进江苏徐州、走进贾汪,感受基层文化活力。
会后采访中,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时兴荣也分享了当地实践:“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是我们村利用好夏代粮仓城遗址(时庄遗址),促进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一条振兴之路。”他提到,村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积极参与、不计报酬,通过历史文化传承促进乡风文明与农村社会和谐,“我们正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时庄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乡村振兴早规划、早谋划”。他还表示,后续将学习吸纳兄弟单位经验,既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也要让大家“脑袋富起来”,通过德治、法治、村民自治三治融合,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基层代表的分享与实践,印证了活动“激活乡村内生活力”的初衷。此次分会场活动不仅搭建了多方交流平台,更通过成果落地与基层实践,为农村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