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暖阳下,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中原村的党员积分公示栏前挤满了人。“刘世运第三季度排第一!”村民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位普通的无职党员,不仅在雨季来临前帮张付林家疏通了积水的后院,还联系专业人员清除了村里12个扰民多时的马蜂窝。“这个第一名,我们服气!”村民赵恒清竖着大拇指说。
这张小小的积分榜,映照出的是长安镇推行党员精准分类管理带来的新气象。通过在职党员定责履职、无职党员定岗入网、全体党员承诺践诺,配套实施积分考核,让每一名党员肩上有责、行动有方,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平利东富硒产业园二期建设,这个涉及高源村六组50余户104亩土地的项目,曾因社情复杂、诉求多元而推进困难。联村干部刘运军记忆犹新:“那段时间,个别村民为争取更大利益,不仅自己阻挠施工,还煽动其他人一起闹。”转机出现在今年3月,长安镇党委推动机关在职党员联村、村社在职党员包组,明确“三个至少”要求:每名党员至少包联1到2个村组,每月至少召开2次责任片区议事会,至少解决1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镇领导带领村班子连续40多天扎进村里,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在村民院子里开起“板凳会”,一点点解开群众心结。通过努力,这个长时间停滞的项目终于破冰。如今全镇在职党员累计召开议事会50余场,推动114条建议落地,连仙河民居改造、柳坝村爱心餐厅等民生实事让群众笑逐颜开。
与此同时,那些曾经“有力使不出”的无职党员也在新机制下找到了用武之地。中原村第八网格员吴超是一名退役军人,他负责的两栋“交钥匙房”里住着不少腿脚不便的老人。“那天早上我照例巡查,发现李治新老人家的门还关着,就觉得不对劲。”吴超回忆道,“我赶紧敲门,听见里面传来微弱的声音,立即破门而入,将突发脑溢血的李大爷送往医院。”医生说,再晚来半小时后果不堪设想。在长安社区,76岁的老党员廖哲柱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睦邻暖心驿站,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着说:“别看我年纪大,调解邻里纠纷可是我的强项。”37岁的宝妈洪荣荣则带着孩子认领了“热心辅幼服务岗”,“既陪了娃,又服务了社区,一举两得!”她的笑声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股文明新风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兴起。中坝村党支部书记柯尊啟为父亲办寿的事,至今仍是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美谈。“那天可热闹了!”村民黄弟安兴奋地说,“刘海河他们的文艺队表演了《十送祝福》,既雅致又有心意,比大摆宴席强多了!”这场别开生面的寿宴,不仅节省了两万多元开支,更带动全镇简办红白喜事36场,群众人情负担减轻约70%。如今在长安镇,“请文艺队,办文明事”已成为新时尚。
“干得好不好,榜上见分晓。”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党员积分制不仅激发了党员活力,还催生了“民风积分超市”的创新实践。在中原村的积分超市里,正在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村民殷延霞笑着说:“我上个月参加环境整治积了20分,今天换了一壶油。这不仅实惠,更是一份荣誉!”据统计,自推行党员精准分类管理以来,全镇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60余件,开展志愿服务280余次。
走在长安镇的大街小巷,从停滞项目的破冰到独居老人的获救,从陈规陋习的破除到文明新风的树立,这套务实管用的治理机制正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党员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党群连心的动人篇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魏玉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