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专业素养与严谨态度,不仅维护了法律尊严,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司法的公正与温度!”近日,陕西西咸新区法院秦汉新城人民法庭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这封信背后,是一场跨越粤港澳与陕西的云端维权,更是西咸法院践行“如我在诉”理念、以数字化手段化解跨地域纠纷的生动实践。
时间拉回2024年12月,香港居民徐女士经朋友介绍,向经营数码产品店的唐某订购电脑声卡,通过微信分3次转账4000元。然而钱款到账后,唐某迟迟未发货,仅退还 1000元,剩余3000元便没了下文。“隔这么远,说理都难,更别提打官司了!”异地维权的距离障碍、证据传递的繁琐流程,让徐女士一度以为这笔钱要“打水漂”,满心焦灼却无计可施。
2025年初,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徐女士向西咸新区法院提起诉讼。让她意外的是,等待她的不是复杂的流程,而是吴磊法官团队细致入微的“云端守护”。“案件标的额虽小,但跨地域维权成本高,必须用高效服务打破空间壁垒!” 法官团队第一时间研判案情,结合徐女士远在香港的实际情况,确定“优先调解、全程线上”的处理方案——这正是西咸新区法院“用数字化延伸司法服务,用温情化解对立”理念的生动体现。
此后,法官团队通过微信视频逐一对徐女士提交的证据材料进行核对,用40分钟的电话沟通,逐句解读《民法典》中关于买卖合同的履约规定,将分期退款方案、违约后果等法律条款转化为通俗语言。原本因不熟悉流程而心生畏难的徐女士,在专业又贴心的讲解中逐渐放下顾虑。
另一边,法官第一时间联系唐某,敏锐察觉到他的抵触情绪。“换位思考下,若你远在香港追讨欠款,会是什么感受?”“主动调解既能避免诉讼耗时,也不会影响你的信誉,这是对双方都好的选择。”法官一次次耐心沟通,既释明 “诚实信用是市场交易底线”,也明确拒不退款可能面临的信用惩戒。层层递进的疏导下,唐某从最初的推诿,逐渐转变为理解,最终欣然接受调解方案。
从起诉到和解仅用20天,全程零差旅费、零工作耽误——这样的“司法加速度”,让徐女士在电话中反复向法官团队表达感谢。“人民群众的认可是最大鼓舞,我们还要持续优化跨区域纠纷化解机制,让每一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家门口’的公正。”吴磊法官合上卷宗时的感慨,道出了西咸法院人的为民初心。
“数字经济时代,审判工作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但核心永远是为民初心。”西咸新区法院分党组书记、院长董刚表示,这封来自香港的感谢信,既是褒奖更是鞭策。作为一个国家级新区法院,既要善用科技提升司法质效,更要坚守“无论权益大小、距离远近,都全力以赴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承诺。如今,类似的跨域解纷故事,仍在西咸法院人的坚守中持续书写,一座跨越山河的法治桥梁,正以温暖的姿态连接起更多群众的期待。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编辑:秦峰 通讯员:邵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