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成功举办。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5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联通亚欧,共享未来”主题共商发展大计,论坛累计形成111项合作成果,较首届大幅增长,为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论坛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86万列,发送货物1170万标箱,通达欧洲26国232个城市及亚洲11国100多个城市,服务范围基本覆盖亚欧全境。货物品类已拓展至53个门类、5万多种商品,2024年汽车汽配、机械设备等高端附加值货物占比超60%,实现了从“贸易畅通”到“产业共赢”的跨越。
作为论坛重要组成部分,多元通道发展平行论坛聚焦通道协同与新体系构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开放司司长梁林冲介绍,我国正推动班列开行从“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境内西、中、东三通道与境外北、中、南三通道形成海陆互联的网络格局。2025年1-10月,跨里海班列开行371列,同比增长超30%,南通道发展成效显著。
效率提升与技术赋能成为论坛共识。目前中欧班列运行速度较传统国际联运快三分之一,中国境内日运行达1600千米,全程时刻表班列运行时间平均压缩30%以上,西安至杜伊斯堡最快可实现“十日达”。北斗定位、5G技术与电子施封锁的应用,实现货物全程可视化追踪,“班列+跨境电商”“班列+金融”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论坛期间,多项标志性成果落地。中国与中亚五国签署《关于深化中欧(亚)班列合作的倡议》,这是首份中欧班列主题多边政府间合作文件;国铁集团发布第四批全程时刻表,下属企业加入中间走廊多式联运公司;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推出人民币专项贷款,16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涵盖平台共建、资金融通等多个领域。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表示,未来将从四方面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拓展多元高效通道,推进口岸扩能改造;提升创新水平,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夯实安全基础,完善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增强辐射效能,深化班列与贸易、产业融合。中吉乌铁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乌兰·库洛夫、越南国家铁路公司副总经理阮正南等中外嘉宾均表示,将持续深化跨境合作,共享通道发展红利。
据悉,本届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铁集团与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设有高效安全运输、多元通道发展、创新融合发展三个平行论坛,同步举办中欧班列开行实践回顾展,全面展示了高效运输、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创新发展“四大体系”建设成果。从大漠驼铃到汽笛轰鸣,中欧班列这支“钢铁驼队”正承载着丝路精神,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上续写新的篇章。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 实习生 韩博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