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十四五”乡村振兴亮眼收官:粮产稳超1350万吨 特色产业逼近6650亿元

陕西“十四五”乡村振兴亮眼收官:粮产稳超1350万吨 特色产业逼近6650亿元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6 20:3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26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局长孙矿玲,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吴昱,渭南市政府副市长刘宝琳,安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戈,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王军出席,介绍陕西“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

基础保障双稳固:守牢粮食安全与脱贫底线

“十四五”期间,陕西将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两藏”战略,坚持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发力,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孙矿玲介绍,全省建立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管理机制,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68万亩。通过集成推广关中灌区两料“吨半田”、陕北春玉米“一季吨粮”、陕南稻油轮作“1253”等高产模式,成功打造“吨粮镇”13个、“吨粮村”25个。2024年,全省粮食产量突破1350万吨,增量跻身全国前十。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方面,陕西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强化动态监测帮扶,脱贫县均形成2~3个主导产业,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连续5年超210万人。安康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创新建立“线上线下结合、部门联动响应”监测体系,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86万户9.15万人,依托富硒资源培育六大特色产业,带动50余万人稳定增收,38万以上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我们凝聚1348个定点帮扶单位力量,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黄戈介绍。

产业乡村双提升:壮大特色经济与建设宜居家园

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渭南作为陕西乳制品核心产区,以链长制推动奶业全链升级,形成“双奶源”结合、“双奶畜”并进格局。刘宝琳介绍:“全市奶山羊存栏117万只、奶牛存栏10万头,全产业链价值约200亿元。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完成37项技术标准编制,建成2个育种研发中心、3个省级核心育种场,羔羊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支持红星美羚、圣唐乳业研发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等系列产品,11家乳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23.4万吨,富平山羊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80.08亿元,位列全国第44位。”

全省层面,陕西深入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五年行动,每年统筹约20亿元中省农业专项资金,建立部省共建“延安苹果”、厅市共建“柞水木耳”等工作机制,形成“省级抓千亿级、市级抓百亿级、县级抓十亿级”工作体系。2025年,全省特色农业综合产值预计达6649亿元。“我们聚焦8条重点链,推动产业向优生区集中,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2359.7亿元,水果网络零售额全国第一,让‘土特产’成为乡村致富引擎。”吴昱说。

和美乡村建设上,陕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每年统筹20亿元建成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008个,提升改造748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目前,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2%,农网供电可靠率提升至99.9%,所有行政村和87%的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行政村5G通达率达99.5%;农村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88.7%,85%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标准。陕西还分类推进乡村建设,关中兴建现代宜居民居、陕南打造秦岭山水村庄、陕北建设黄土风情人家。

科技开放双赋能:激活创新动力与拓展合作空间

科技支撑方面,杨凌示范区打造旱区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构建“1+10+N”农业科技协同推广模式,“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重大引领性技术。示范区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7个,推进2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科技成果“三项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杨凌与省内各市深化农业科技合作,落地91个合作项目,共建10个产业创新平台,成为旱区农业创新核心区。”王军表示。

改革与开放同步发力,陕西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2024年之前的6县3镇2村延包试点顺利完成,2025年启动的14个整县试点正稳步推进。接续实施农村新型集体经济“清零消薄”“消薄培强”行动,今年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在对外开放领域,陕西承办重大外事活动 50多场次,建成10个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24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达65.9亿元,“杨凌通过机制性交流平台、联合实验室、国际培训,已成为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王军说。

下一步,陕西将谋深谋实“十五五”农业农村工作,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谱写陕西新篇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记者:秦峰 实习生:马沂林)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